2004年10月17日晚,以“萬姓同根,萬宗同源,尋根聯誼,合作發展”為主題的中華姓氏文化節,在古城淮陽萬畝龍湖之畔隆重開幕。
金秋十月,花團錦簇。節日的淮陽處處是歡樂的海洋,萬畝龍湖之畔一片燈火輝煌。在新落成的伏羲文化廣場,彩旗飛舞,煙花奪目,一場同仰人祖圣德、共敘同根之情的盛大晚會在這里隆重舉行。
首屆中華姓氏文化節開幕式由中國僑聯副主席郭麟恭主持。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全國工商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張龍之致開幕詞。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史濟春等致賀詞。史濟春在賀詞中指出,中華姓氏文化節的隆重開幕,搭建了一個讓世界了解周口、認識河南的文化平臺,為周口乃至河南的對外開放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對我省的全面發展產生積極而深刻的影響。
2004年10月17日晚8時40分,全國政協副主席郝建秀宣布:中華姓氏文化節開幕!
舉辦中華姓氏文化節是周口市的首創,也是周口有史以來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一次盛會。中華姓氏文化節由中國文聯、中華僑聯、全國工商聯和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主辦,中華民間文藝家協會、河南省文聯、河南省僑聯、河南省工商聯、河南省旅游局協辦,周口市人民政府承辦。我市是中華姓氏文化節的發源地,是海內外“龍的傳人”的故鄉,同時也是老子文化發祥地。據史書記載,太昊伏羲為中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在六千五百多年前,伏羲率領自己的部落由成紀遷移,最后定居于宛丘,即今淮陽縣,并以其圣德團結統一了華夏各個部落,伏羲從此定都宛丘,以龍紀官,分理宇內。他作網罟、畫八卦、造甲歷,養犧牲,去穴巢之居,改茹腥之食,興禮教以導文,造干戈而飾武,開創了中華遠古文明。特別是他定姓氏、制嫁娶的偉大功績,使人類文明社會的文明進步和人們身體素質的改善發生了質的飛躍,堪稱功垂天地,德被萬世。
演出舞臺設在萬畝龍湖北岸,正中是中華姓氏文化節的徽標——萬姓結,象征萬姓同根同祖、一脈相承、團結愛國、永結同心。廣場上到處揮動的彩旗是文化節的吉祥物——充滿靈氣的泥泥猴伏伏,由淮陽泥泥狗演化而成,2004年是猴年,用它作為中華姓氏文化節的吉祥物最吉祥。
閻維文、陳紅、張也、范軍、于根義、黨玉倩、肖秀蓮、郭鳳蓮、魏鳳琴等知名演員相繼登臺獻藝。《龍都放歌》把周口人民的豪情送上夜空。
首屆中華姓氏文化節為期3天,2004年17日上午舉行了產品展銷活動,19日、20日舉辦了全球華人公祭太昊伏羲大典、把根留住植樹活動、招商引資簽約儀式、祖地老家尋根情聯誼會、全國第五屆楹聯書法大展頒獎儀式及作品展出、中華姓氏文化節郵票首發式暨文藝演出、姓氏文化論壇及族譜展等項活動。(原標題:首屆中華姓氏文化節在淮陽隆重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