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形式,反映民眾心理和習慣。它的淵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漢、唐、宋時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娛樂形式,尤其經過明清時期的進一步完善發展,突出商貿功能,從而成為人們經濟活動、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廟會作為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節日風俗。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版《辭海》這樣解釋:“廟會亦稱‘廟市’。中國的市集形式之一,一般設在寺廟內或其附近,古城‘廟會’”。廟會風俗自然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
南召五朵山地處南陽伏牛山地質公園之中,因五座主峰在南北三公里并連矗立,勢成五極而得名。五朵山初為祈雨之地,宋代稱騎立山龍堂,元代稱嘉顯侯廟,明代稱祖師廟。民間傳說明建文帝朱允文在靖難之變后到五朵山廟中出家,并得此地天寶觀道人張三豐相助弘揚道場,聲名大振,民間稱其為祖師爺。
作為與“南頂”武當山齊名的“北頂”,鐘靈毓秀的五朵山被道教尊為靈水福地,所以祈福總是五朵山春節廟會上的重頭戲。五朵山萬福宮是祈福的主要場所,這座宮殿在設計的時候就將幾座暗含“福”、“祿”、“ 財”、“ 喜”、“ 壽”五福追求的殿堂朝向連成道家參悟的“玄”字,規模宏大,氣勢宏偉,成為香客敬仰的宗教圣地和游人向往的旅游圣地。
小吃是人們都熟悉又喜愛的,而廟會可謂是各種小吃最集中的地方。每年的五朵山春節廟會上,各地的特色小吃總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小吃雖“小”,卻樣樣都有“意”和“味”,每樣都有其來歷,是中國積淀深厚的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煎、炒、烹、炸、蒸、煮、燜、烤”各種烹飪方法制作的百種冷、熱、生、熟食品,色、香、味俱全,食肆之問各種吆喝叫賣聲此起彼伏,加上翻炒聲叮當作響,幌匾裝飾和工具食器各異,令人在遍嘗美味之時,還大飽了耳福和眼福。
雖說“廟會到處有,處處不盡同”,但是民間雜耍卻是每場廟會必不可少的。唱大戲、拉洋片、相聲、雙簧、變戲法、快板、耍中幡、扭秧歌、踩高蹺、木偶戲、皮影戲等民間表演趣味橫生,引的游客爭先圍觀、叫好,眼到之處處處散發著濃濃的年味。
五朵山春節廟會還設有禮品、書籍、年貨、工藝品、日用百貨等特色一條街。那些用高粱桿和彩色紙片制成的玩具風車、用彩色面團制成的小巧“面人兒”、各色各樣的彩色面具、糖人等民間藝術品生動形象,惹人喜愛,始終是廟會的特點之一。
千年來,廟會以其特殊的魅力,不僅吸引的市井百姓,還深深吸引了文雅人士,到現代更成為人們生活中最有滋味的一部分,過年逛廟會就像要看春節聯歡晚會一樣,是必不可少的。
南陽至景區自駕線路:南陽→二廣高速→五朵山站
廟會熱線:0377—63596796(原標題:南召五朵山春節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