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走到寺后街西頭路南的吹古臺街口,往南一瞅,幾十米開外的原市政府禮堂已拆除了,不禁心中一動。此地是1928年創辦的醒豫舞臺舊址,60年前我隨母親來此看戲時就熟悉它了。醒豫舞臺開始多是演出京劇,程硯秋、尚小云、譚富英、蓋叫天等京劇名家曾來此演出,名噪一時。為與人民會場爭奪觀眾,醒豫舞臺決定改演梆子戲(豫劇),并因常香玉的到來而聞名遐邇。
1936年1月,13歲的常香玉在父母的陪同下,隨豫西“太乙班”第一次來到開封,落腳醒豫舞臺。雖然常香玉跟著父親學了幾年戲,卻是一個從沒登過城市舞臺的農村丫頭。她初登醒豫舞臺,先演墊戲,又當替演,憑著天生的好嗓子,很快成為主演。幾個月后“太乙班”要去陜西演出,常香玉留下并在父親幫助下組成一個班子,醒豫舞臺就大膽邀請了他們。1936年秋,常香玉開始在醒豫舞臺獨挑大梁。
癡迷戲曲、名動省城的大才子王鎮南看了常香玉的戲后,認為她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主動提出要為常香玉編寫新戲,戲班喜出望外。1937年春,王鎮南親自編導的連臺本戲六部《西廂記》(即《紅娘》),首演于醒豫舞臺,這是常香玉第一出屬于自己的新編劇目。六部戲每天演兩部,3天演完。前4部常香玉演鶯鶯,后兩部改扮紅娘。從此,梆子戲抖掉一身土氣,變得優美高雅,令觀眾耳目一新,演出獲得極大成功。雖然當時很多開封人不知道常香玉是誰,但《西廂記》卻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贊譽。開封的紳商、權貴,看她小小年紀初次下海,才華不凡,紛紛出來捧場,為其添箱。常香玉從此在開封站穩了腳跟。
說起來,醒豫舞臺算是常派藝術的起步之地。比如人們耳熟能詳的“在繡樓我奉了小姐之命”那一段,原來是用豫西調唱的,走下五音,聽著暮氣沉沉。常香玉偷偷觀摩學習豫東調、祥符調,將此段改用豫東調唱,走上五音,唱腔活潑跳躍,很好地表現了紅娘的性格特點,觀眾聽得很過癮。但那時,豫劇各流派門戶之見根深蒂固,常香玉在醒豫舞臺唱豫西調又唱豫東調和祥符調,劇場以外的冷嘲熱諷鋪天蓋地,罪名是“欺師滅祖”。但觀眾的掌聲激勵著常香玉,她在醒豫舞臺堅持自己的新唱法,博采眾長,融會貫通,終于形成了獨具風采的常派藝術。
醒豫舞臺是常香玉的揚名發跡之地。上世紀50年代初常香玉來汴演出時,還深情地問候了醒豫舞臺的老主人閻萬霖老人。醒豫舞臺原是東西方向的,舞臺在西頭。1961年,醒豫舞臺收歸鼓樓區,改建為座南朝北的鼓樓區俱樂部。1963年成為市政府禮堂,1982年拆除重建。從醒豫舞臺到市政府禮堂,數十年間它一直是開封一處著名的公共文化娛樂場所。聽當街老住戶說,往東剩這幾家住戶也要拆,這里要建商業城,吹古臺街快沒有了!而我卻想著將來商業城原醒豫舞臺的位置,能否有一處文化娛樂場所?因為醒豫舞臺與常香玉的故事是戲曲史上重要的一筆,醒豫舞臺的舊址處應設計一塊說明的牌子,這無疑能增添古城的歷史文化氣息,況且這是開封獨有的財富。作者:楊慶化【原標題:醒豫舞臺與常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