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從宋襄公到孫子 “騎士風度”覆滅

2013/7/18 18:35:17 點擊數: 【字體:

從宋襄公到孫子 “騎士風度”覆滅
宋襄公墓前石牌坊上,大書“仁德垂范”。

    引子

  PREFACE

  兩個人各拿一把手槍,背靠背站立,然后各自向前走五十步,轉過身,隨著公證人一聲口令,他們同時開槍,打死誰誰倒霉。

  這是決斗。曾經在歐洲盛行。

  中學時,我沉迷于十九世紀歐洲小說,對這樣的情節印象深刻。某種場合,某個貴族受了侮辱,拿起手套扔向對方,這意味著一次挑戰。雙方約好公證人、時間、地點、武器,一次決斗就發生了。

  這是公平決斗。不論身份、地位,皆親身相斗,不用打手,也不用“代駕”,絕不會偷襲和暗算。

  規則被嚴格遵守,孱弱或卑劣者,將名聲掃地、生不如死。

  不僅個人決斗,戰爭也如此。騎士精神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恪守規則,視榮譽勝過生命,勝負重要,勝得光明正大更重要。

  騎士們遵從的戰爭規則:不攻擊非戰斗人員——尤其要保護婦女兒童;不對毫無防備的騎士發動攻擊——須等對方披掛整齊再進行戰斗,俘虜了騎士待如上賓——陪同吃飯喝酒沐浴。

  由于騎士精神的存在,那時歐洲戰爭的死亡人數一直較低。1644年馬斯頓荒原之戰,雙方共死亡四千人,被視為英國規模最大、最殘酷的一次戰爭。

  摧毀這個傳統的,是拿破侖。在橫掃歐洲的過程中,拿破侖確立了作戰核心目標:不擇手段,消滅敵軍有生力量。這種戰爭觀延續到20世紀上半葉,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把屠殺演繹到極致。西方學者認為,直到伊拉克戰爭,人類才又回到了對戰爭進行自我約束的有限戰爭時代。

  中國有沒有過“騎士風度”?答案是肯定的,宋襄公不是一時心血來潮,他是在恪守一種既定的規則,一種“君子風度”。以宋襄公的失敗為標志,戰爭禮儀被摧毀,戰國時期,一場戰爭動輒死亡數十萬人。

  中國和歐洲對比,騎士風度的喪失,早了兩千多年。

  北京大學教授李零在討論中國傳統俠義精神的文章中,兩次提到宋襄公。他認為中國的“男子漢”與西方貴族騎士不同,中國人崇尚忍耐和氣量。宋襄公代表的貴族規則在嘲笑聲中崩塌,“兵不厭詐”興起之后,能忍耐、有謀略、擅長隨機應變,成為中國男性英雄的特點。

  在某些西方人的印象里,中國人有了一個特點:狡猾。客觀地說,這不只是偏見。

  “兵者詭道”與殺人盈野

泓水之戰后,隨著《孫子兵法》中“兵者詭道”、“掠于饒野”等原則的廣泛運用,春秋時期尊禮重信、“治兵以禮”的傳統走向覆滅。“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大規模殘酷的戰爭,一直持續了幾百年……

  泓水之戰后,在日趨殘酷的戰爭背景中,中國誕生了一位舉世公認的戰略家——孫武。不止在軍事領域,在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他至今仍是廣受推重的人。

  《孫子兵法》主張“兵者詭道”,“兵以詐立,以利動。”“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成為取勝之道,為了勝利,可以“掠于饒野”,“墮其城,毀其國”,為了勝利,可以不擇手段。

  當所有將領都奉行這些原則的時候,戰爭就越來越殘酷,破壞程度也越來越大,如孟子所說,“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戰爭越殘忍,人心越涼薄。

  顧炎武曾比較春秋與戰國之不同:“春秋時猶尊禮重信,而七國則絕不言禮與信矣;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矣;春秋時猶嚴祭祀、重聘享,而七國則無一言及之矣;春秋時猶宴會賦詩,而七國則不聞矣;春秋時猶有赴告策書,而七國則無有矣。”

  “治兵以禮”與君子風度

  泓水之戰中,宋襄公一次次放棄有利戰機的奇特之舉并非心血來潮,而是恪守當時再度為人重視的周王朝的戰爭規則:“治兵以禮”,“正而不詐”,體現的是一種仁義精神、君子風度,只是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發生了變化。

  泓水之戰,面對強大的楚軍,宋襄公一次次放棄有利的作戰時機,最終慘敗。他為何要這么做?如果以成敗論英雄,泓水之戰中的宋襄公怎么都難以理解。兩千多年來,人們對這次奇特的戰爭做出了很多闡釋。

  南京大學教授顏世安認為,自齊桓公創霸運動以后,中原諸侯國確實勃興起禮儀道德的風潮。他推論,正是有這樣的背景,性格主觀偏執的宋襄公,才做出了那樣奇特的選擇。

  闡釋各有不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宋襄公不是一時心血來潮,他其實是在恪守一種由來已久、當時再度為人重視的戰爭規則。

  周王朝建立后,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宗法制和土地國有制,周王把土地分封給諸侯,叫“建國”;諸侯把土地賜給卿、大夫,叫“立家”。

  周王室強大的時候,諸侯不可能相互搶奪封地。戰爭多以顯示力量, 或使對方屈服為目的。在此背景下,周王朝的軍事思想是“治兵以禮”,奉行“仁義之兵”,強調用兵應該“正而不詐”,“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明其理也;不窮不能,而哀憐傷病,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明其信也;爭義不爭利,明其義也。此所謂文王之戰也”。

  雖然是戰爭,也強調仁義精神,不往死里打,嚴格限制戰爭的程度與范圍,不允許無節制地使用暴力。“君子不重傷, 不禽二毛”,都閃爍著仁義精神。

  當時打仗與決斗很相似,雙方約好地點、時間,列好陣勢,擊鼓作戰。

  春秋前期,禮崩樂壞,夷狄南北夾擊中原,各國普遍缺乏安全感。齊桓公洞察此情,以“尊王攘夷”相號召,做事極有君子風度,歸還以前侵占周邊各國的領土,率兵救燕存衛,因此獲得諸侯擁戴,成為春秋第一霸。齊桓公的舉動,引領“仁義之兵”的傳統再度復興。但隨著周王室的衰落,禮崩樂壞不可避免。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國大地上,似乎不可能像歐洲那樣小國林立,相安無事,有一種內在的力量,推動實現大一統。

  黃仁宇先生的《中國大歷史》用地理因素解釋歷史,認為是黃河、季風氣候、400毫米降雨線等三大地理因素,導致自然災害頻仍、與游牧民族的沖突不可避免,在這樣的背景中,小國無法生存,必然形成大一統的帝國。

  從春秋前期開始,各諸侯國之間的攻伐、兼并日趨激烈,“治兵以禮”的傳統不可避免地走向覆滅。宋襄公恰好處在節點上,泓水之戰的慘敗,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歷史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報 2013-06-0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