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杜福建
通訊員 曲保瑰
如今,在桐柏山區,說起劉志武,人們便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桐桔梗”。多年來,劉志武以振興桐柏中醫藥產業為己任,致力于“桐桔梗”產業化發展,使“桐桔梗”被國家確定為地理標志產品,桐柏山區的中藥材基地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農民靠藥材種植業發家致富。
“就是傾家蕩產,我也要把‘桐桔梗’品牌做大做強”
1985年1月,退伍后的劉志武被安置在桐柏縣醫藥局上班。為掌握中醫藥知識,他考入了河南大學藥學院,專修中藥專業。1997年從縣醫藥局下崗后,他開了一家小藥店,因經營有方,積累了一定的資產。2003年年底,桐柏縣醫藥公司實行股份制改革,成立東旭醫藥連鎖公司,劉志武被推舉為該公司副總經理,2004年8月被任命為總經理。履新之后,劉志武常常在想,西峽的山茱萸、南召的辛夷、方城的裕丹參都已邁上了產業化發展步伐,而久負盛名的 “桐桔梗”開發多年來卻止步不前。劉志武決心涉足這一領域,為振興桐柏中藥產業盡一分力。
萬事開頭難,怎樣開發“桐桔梗”系列產品,成為擺在劉志武面前的一大難題。苦苦思索中,他從童年喝過的“桔梗湯”中獲得靈感,決定開發以“桐桔梗”為主要原料的清火茶。為制成具有清濾肺塵功能的清火茶,他翻閱上百種藥書,遍訪當地名醫彭培選等數十人,最終參照醫圣張仲景的一劑配方,研制出“淮源牌”清火茶,填補了我國沒有清濾肺塵功能保健飲品的空白。拿到批文后,劉志武決定成立一家公司。籌辦公司需要300多萬元資金,劉志武除了向親朋好友借錢之外,還把祖上傳下來的房子拿去抵押貸款,又賣掉了自家的桑塔納轎車和一輛面包車。親人們怕他血本無歸,都勸他三思而后行,劉志武卻擲地有聲地說:“就是傾家蕩產,我也要把‘桐桔梗’品牌做大做強!”
“困難和挫折都是‘紙老虎’,咬咬牙拼一拼就過去了”
歷盡艱辛,作為“桐桔梗”產業化發展的龍頭企業,河南方正醫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終于宣告成立。公司成立伊始,就遇到了一個大麻煩。原來,由于缺乏經驗,劉志武花費幾十萬元購買的生產設備,根本達不到應有的技術指標,必須予以報廢。看到剛剛投產的生產線就要成為一堆廢鐵,劉志武欲哭無淚。但他畢竟是條漢子,堅信“失敗乃成功之母”。在多方論證、審慎考察的基礎上,劉志武再次投資100余萬元,從韓國購進一套先進生產設備,保證了企業正常生產。
為打響品牌,拓展市場,劉志武花了不少心思。一開始,他寄希望于大型藥交會,但效果很不理想。于是,他轉變思路,親自到鄭州、開封、洛陽、安陽等省內城市的藥店,做起了專職推銷員,收集消費者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產品的制作工藝,增加產品種類。河南的市場打開后,劉志武又把目光投向了省外。在北京,“桐桔梗”濾塵清火茶很受歡迎,首鋼的職工們更是視為珍寶。廣東一名藥商在北京接觸到清火茶產品后,親自到桐柏來考察“桐桔梗”栽培基地和清火茶的制作工藝,決定做“桐桔梗”濾塵清火茶華南五省的總代理。信心大增的劉志武告訴公司的股東們: “困難和挫折都是‘紙老虎’,咬咬牙拼一拼就過去了。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決不能再讓藥農守著寶山討飯吃”
桐柏山所產桔梗,根條肥大,色白質堅,其中的藥用有效成分皂甙含量高達16.9%,高出全國其他地方的桔梗皂甙含量6.9個百分點,當地謂之“桐參”。在劉志武看來,“桐桔梗”是“金元寶”,而盛產“桐桔梗”的桐柏山就是一座“元寶山”。過去,盡管當地人都知道“桐桔梗”是個寶,但大多數人只把它作為一味藥材,栽培專業戶非常少。
“決不能再讓藥農‘守著寶山討飯吃’,要讓更多的人靠栽培‘桐桔梗’富裕起來!”劉志武立下了這樣的誓言。
針對“桐桔梗”栽培戶普遍憂慮的銷售問題,劉志武走“公司+基地+農戶”的道路。目前,直接與方正公司簽訂產銷協議的藥農有300余戶,1000余畝“桐桔梗”實現“未產先銷”。不僅如此,劉志武還在產前、產中各個環節搞好服務,真正讓藥農吃下“定心丸”。
在培育“桐桔梗”栽培大戶上,劉志武更是盡心盡力。月河鎮彭寨村農民陳德強一家4口人,過去種植傳統農作物,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在劉志武和方正公司業務經理彭培選等人的幫助下,陳德強栽培“桐桔梗”20畝,僅此項年收入3萬元。在類似示范戶的帶動下,桐柏縣“桐桔梗”栽培戶發展到2000多戶,“桐桔梗”面積發展到1萬余畝,年產鮮品1500萬公斤,產值近3000萬元;年產1000噸“桐桔梗”清火茶項目落戶桐柏,“桐桔梗”由昔日的“土藥材”變成了“金元寶”,以“桐桔梗”為主的中藥材產業方興未艾,成為桐柏山區農民發家致富的重要途徑。(原標題:劉志武和他的“桐桔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