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召縣城郊鄉東莊村77歲老人谷秀彬捧著豐收的蠶繭愁眉不展。本報記者 崔培林 攝
本報訊 (記者杜斌 實習生趙雅菲 通訊員李長君)素有柞蠶之鄉之稱的南召縣,今年柞繭大豐收?甚r繭采收半個多月來一直無人收購。目前,全縣50多萬公斤的鮮繭面臨著出蛾減收的危險。
南召柞繭產量占全國的40%,河南省的70%,有“召半省”之稱。柞繭中的蠶蛹可食用,繭殼可繅絲,一直備受青睞。近年來,南召出臺優惠政策扶持這一富民支柱產業,從原種繁育、蟻蠶保護、齡蠶移場等方面為蠶農提供服務。今年,由于天氣適宜,加上政府扶持和蠶農養蠶技術成熟,蠶繭大面積豐收,全縣 產量預計有50多萬公斤。
面對豐收,南召蠶農卻笑不起來。該縣皇后鄉王村蠶農劉玉家今年收獲了600多公斤蠶繭,一家人高興得不得了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客商來收購。 “每年鮮繭沒采摘就有人爭著收,今年采摘后在家里放半個月都沒人買。去年每公斤鮮繭40塊錢,今年只有個別客商一公斤出價十幾塊錢,而且只是問問,真正成 交的極少。” 6月13日,劉玉憂愁地說,“蠶繭收到家里后,要及時賣掉。受環境、溫度影響,青蠶(柞蠶的一種)蠶繭一旦羽化成蛾或受壓變成血繭,就不值錢了。”
該縣城郊鄉東莊村村民谷秀彬說:“村里20多個養蠶大戶,不用外出打工就能發家致富。今年每家都有上千公斤的鮮繭,可貴賤就是沒人買,只能晾在家里。放一天就損失一份重量,真是愁壞人了。”
南召縣蠶業局有關負責人說:“蠶繭滯銷主要是受國際市場的影響,東北、山東等地的大客商一直沒過來,而本地企業受資金限制,加上觀望心理,也不敢收購。目前,蠶業部門正在多方協調聯系客戶,爭取早日開秤,盡力保障蠶農的收益。”(原標題:河南省南召縣柞繭豐收卻滯銷 100萬斤鮮繭將成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