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生態農業 襄城“蔬菜王國”讓農民刨金
2013/3/13 17:23:3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打造特色生態農業 襄城“蔬菜王國”讓農民刨金
■昔日打工仔返鄉,土里刨金
5月18日,在襄城縣湛北鄉尚莊村自家的瓜田里,33歲的村民朱占陽抱著一個碩大的西瓜,臉上樂開了花。按照目前的西瓜行情,他的3畝西瓜可收入4萬多元。與其前些年在外地打工相比,這可是收入頗豐呀。
尚莊村位于湛北鄉最東部,總人口906人,225戶,耕地1056畝。2001年的尚莊村是一個年人均收入790元、貧困人口占到全村總人口1/3的省級貧困村。
當年,該村進行了村黨支部改選。在新一屆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尚莊村不斷調整、優化經濟結構,開始大力發展反季節大棚西瓜。在不斷學習與摸索中,尚莊村村民掌握了較好的種植技術。在此后的幾年中,尚莊村無論是西瓜品質、種植面積,還是瓜農收入,都一年一個臺階飛速增長著。
2009年,尚莊村西瓜大棚已發展到200多個,面積達850畝,畝收益1.2萬元;全村人均收入突破8500元,大棚瓜菜總收入1000多萬元,是2001年土地收入的十幾倍。
如今的尚莊村,樓房隨處可見。村里還建起了文化大院和圖書室,建了籃球場,購置了乒乓球、羽毛球等健身器材,逐步完善文化娛樂設施,豐富群眾的文體生活。村民逐步成為社會主義新型農民。
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尚莊村不僅摘掉了省級貧困村的帽子,還先后被省、市、縣命名為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生態村和生態文明村、特色農業先進村等。
■立足縣情,走特色農業路
尚莊村通過走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讓群眾富裕起來……其實,這只是襄城縣堅持走特色農業道路成功的一個縮影。
在該縣十里鋪鄉馬園村,記者看到,一眼望不到邊的是各種蔬菜。
2007年,我市出臺《關于發展農業特色鄉鎮的意見》。該縣緊緊抓住這一機遇,按照“鄉有規模、村有特色”的原則,統一規劃,連片開發,同時給予在規劃區內種植蔬菜的農戶政策、資金等方面的傾斜。該縣每年投入菜區的資金都在500萬元以上,先后為菜區硬化道路120多公里,新打機井410眼,修復橋涵560座,埋設電線15萬米、地下輸水管道18萬米,使菜區的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目前,該縣已分別建成7.5萬畝中小拱棚、6萬畝三櫻椒、2萬畝胡蘿卜、1萬畝花椰菜、1萬畝西葫蘆、1萬畝甘藍和1000畝大棚西瓜等7個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生產基地,蔬菜種植面積達37萬畝(含復種),輻射帶動農戶4萬多戶。該縣蔬菜產業基本上形成了規模化、規范化、標準化的生產格局。
2009年10月,襄城縣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蔬菜重點區域發展規劃基地縣,成為我市唯一一個國家級重點區域發展規劃基地縣。目前,襄城蔬菜已成為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成為許昌市“三大特色產業”(藥、菜、花)的重要組成部分。
■依托龍頭,加快蔬菜產業化進程
在襄城縣城北2公里處,有一個農業部命名、河南省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場——許昌群發蔬菜市場。該市場由許昌市群發實業有限公司建造,建筑面積45000多平方米,為菜農提供8000多個售菜車位,外來購菜車位1500多個,可供上萬人參加交易。
襄城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崔占奎介紹說,近年來,針對當前千家萬戶分散經營與統一市場開拓之間的矛盾,該縣緊緊圍繞主導產業開發,把培育龍頭企業、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作為推進蔬菜產業化的關鍵,通過政策傾斜、資金扶持、典型引導等措施,先后培育了一大批龍頭企業,許昌群發蔬菜市場就是其中一個。
記者了解到,許昌市群發實業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以特、新、稀、高效無公害蔬菜為發展方向,走科、工、貿一體的經營之路,從而逐步形成了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公司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經營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
該蔬菜批發市場年蔬菜吞吐量40多萬噸,銷售區域輻射全國各地,并有一定批量的蔬菜通過周邊省市出口到俄羅斯、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像許昌市群發實業有限公司一樣,襄城縣先后培育了鴻源菜業有限公司、鑫源冷業有限公司、旭日農貿有限公司、誠信冷藏保鮮中心等10多家專門從事蔬菜生產、加工、貯藏和銷售的省、市級龍頭企業,實現了農戶與企業、農戶與市場的有機結合,形成了產、加、銷一體化的經營格局,有效地提高了菜農規避市場風險的能力,加快了蔬菜生產的產業化進程。
■依靠科技,培育無公害蔬菜品牌
隨著效益的提升,襄城縣蔬菜種植規模越來越大。在發展特色農業的道路上,襄城縣逐步認識到,僅有生產規模不行,還要有先進的生產理念和科技支撐;要依托蔬菜種植優勢,不斷拉長產業鏈條,提高蔬菜附加值,這樣才能使規模優勢變為產業優勢,變被動為主動,盡可能擴大盈利空間。
本著這樣一條思路,近幾年,襄城縣把實施“科技興菜”戰略貫穿蔬菜生產的各個環節,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引進和推廣步伐,全方位提高蔬菜生產的科技含量,努力在新品種引進、高產高效栽培、產品質量提高、設施化栽培和加工貯藏等方面實現新突破。
該縣每年引進蔬菜新品種30個以上,推廣新技術20多項;經常邀請省農業廳、省農科院和河南農業大學的專家教授為當地蔬菜生產“把脈”、“開方”;結合“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綠色證書培訓”、“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多層次、多渠道對菜農進行科技培訓,每年培訓人員達1.2萬人(次)以上。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該縣提高了廣大菜農的科技素質,提升了蔬菜產業的科技含量。目前,該縣蔬菜良種普及率在98%以上,科技在蔬菜生產中的貢獻率在50%以上,培育無公害蔬菜品牌4個,無公害蔬菜面積達15萬畝。
這些年來,襄城縣立足縣情,走出了一條特色農業路,既促進了農民增收,又推動了全縣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襄城縣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在全國的位次由2001年的第700位躍升到2008年的第247位;在第九屆中國中部百強縣(市)排序中,由2006年的第63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51位;在河南省縣域經濟排序中,由2001年的第73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27位,并連續兩次被評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快縣。2009年,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該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仍持續增長,達5990元,同比增長10%。(原標題:打造特色生態農業 襄城“蔬菜王國”讓農民刨金)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食品商務網 原文時間:201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