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一路翻山越嶺。距濟源市大峪鎮寺郎腰村還有一段距離,遠遠就聞到飄溢在山嶺間的濃濃蔥香。
寺郎腰大蔥剛剛通過由農業部認證的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不少客商聞香而至。
與西安、鄭州等地客商爭分奪秒過磅裝車的樣子相比,站在堰頭上的洛陽客商王恩兵一臉悠閑的表情:“俺不急哩,裝滿車一小時跑回洛陽,到市場上不出15分鐘就批完了,啥也不耽誤。”
堰頭下的蔥田里,蔥農李海紅一家老少五口齊上陣,有的刨蔥,有的分揀,有的扎捆,忙得不亦樂乎。李海紅說:“今年收成特別好,一畝地能收萬把斤,俺這3畝蔥估計能賣2萬塊錢。”
陪同采訪的寺郎腰大蔥專業合作社社長石德文隨手拿起一棵蔥跟記者比身高,乖乖,這棵蔥足有一米六!他說:“俺這兒的紅黏土含鉀量特別高,地處深山區晝夜溫差大,所以大蔥個大、肉厚、白長、香辣。種植歷史悠久,清朝是貢品,20世紀80年代是產品,90年代是商品,現在是禮品。”
石德文說, 寺郎腰大蔥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地域保護范圍主要涉及寺郎腰、反頭嶺等15個山區行政村,方圓60平方公里。俺合作社現有農戶808戶,年種大蔥3500畝,產量超750萬公斤。
石德文想得更多,他說:“下一步我們將走精品化和產業化的路子,爭取3年內發展到1萬畝。明年起,鎮里將為新增面積每畝補助200元,激勵更多農戶生產大蔥。產量質量一起上,跟著再上深加工,咱的大蔥產品,將來是要賣到國外換取外匯的。”
一片歡騰聲中,有人大聲喊道:“老少爺們,石社長說話,從來說一不二。等咱的大蔥賣向國外時,咱就不印英文說明了,印上‘石德文’吧!”
山里人的機智、幽默與期盼,和著寺郎腰的蔥香耐人回味。(史頌光)(原標題:寺郎腰蔥一米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