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有些清冷。
12月9日上午9點,胡銀倉開始招呼愛人和孩子出攤兒。也就在同一時間,登封市告成鎮茶亭溝村村民把自己的紅薯紛紛挑到了市場上。 “北京553”、“安平1號”、“濟薯18號”、“豫薯12”、“川山紫”、“美國黑”,幾乎國內所有的紅薯品種都集合到了茶亭溝的紅薯交易市場。
茶亭溝村有888口人,224戶,家家種紅薯。全村1300多畝土地除了倒茬的之外,今年種了1000畝紅薯。歷史悠久的茶亭溝現在是地地道道的紅薯村。
相傳,古代從鞏義市回郭鎮到許昌的古道上有個供官家和客商喘氣喝水的茶亭,這就是茶亭溝村村名的由來。天地并不青睞丘陵地上的茶亭溝人:這里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400米的地層深處才有人和莊稼生存必需的甘泉。但這里大面積的紅紫沙土富含鉀、磷、鋅、鐵,而這些正是耐旱塊狀植物優質紅薯生產的必要條件。
村民胡雙舟說:“俺村從啥時候種紅薯也沒有記載,俺奶奶101歲了,她老人家說,她嫁過來的時候茶亭溝就是有名的紅薯村。”
種紅薯并不費事。胡銀倉家今年種了5畝紅薯。“紅薯這東西耐旱,只要栽活了紅薯苗,就能收獲六七成,相反,遇上秋天的連陰雨還會把紅薯浸壞了。”胡銀倉說。
胡銀倉家今年的紅薯收成不算好,一畝地收了不到7000斤,照現在的行情,一斤鮮紅薯能賣到4毛多。“我算了一下,每畝純收入2200元不是問題。茶亭溝還有畝產1萬多斤的,盡管“川山紫”紅薯畝產千來斤,可一斤能賣5元錢,種植戶的收入并不少。現在鎮里的技術員叫我們不翻秧子,說破壞了光合作用。再說了現在的紅薯品種多是短蔓,根本不用翻秧子,最出力的就是出刨紅薯了。”胡銀倉說,“俺一家一天工夫就能把一畝紅薯下到窖里,再苦再累五畝紅薯也就五天。一撅頭下去,刨出來的就是錢哪!”
茶亭溝村村民種紅薯出了名,周邊開始“跟風”。
“茶亭溝周邊的紅薯種植已接近1萬畝,”告成鎮鎮黨委書記唐懷黨說,“但靠賣鮮紅薯掙大錢是不可能的。”
今年,告成鎮拿出150萬元財政資金扶持建設了茶亭溝紅薯交易市場。目前已經有30多戶進入市場進行交易。“紅薯雖然是土特產,但是要想做大做強,需要現代化的東西來支撐。”唐懷黨說。
除紅薯交易市場之外,告成鎮還從福建引進了一個項目。這個投資300萬元的低溫油炸紅薯項目明春上馬,加工的產品外形和現在市場上的土豆薯片比較類似,在國外有很好的市場前景。
“上馬后每加工一噸鮮紅薯有近2000元的利潤,價格是每噸鮮薯的3倍。”唐懷黨說,“作為政府就是要給農民出主意、想辦法、籌資金,讓茶亭溝紅薯變成五花八門的產品,讓茶亭溝村百姓真正享受到種紅薯的快樂!”(宋朝)(原標題:茶亭溝村巧做紅薯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