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西瓜,講究的就是好吃,口感好,吃著甜。都說中牟的西瓜好,但具體好在哪里?前不久在中牟舉辦的西瓜節上,我嘗遍了所有參賽品種,結果沒有一個稱得上是完全意義上的甜瓜。你想,這瓜還會有市場?”
7月11日上午,河南省著名西瓜專家、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所的鄭高飛研究員直言不諱地向記者說出了自己對中牟西瓜的看法。由此可見,中牟西瓜的品質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已受到挑戰。
西瓜消費本身就是一種彈性消費,因為它不是生活必需品,跟水、面粉完全不一樣,它有很多種替代品。這種消費,一旦遇到外力干預或替代消暑品問世,市場很容易迅速萎縮。
在鄭州市對農用瓜車進市直銷叫停之后,鄭州市和中牟縣政府采取了像設立社區瓜棚、干部包銷、西瓜進超市等一系列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西瓜的賣難,但這只是權宜之計,絕非長久之策。
“其實人們不是不想吃瓜,而是吃不到放心瓜,你看滿大街擺的西瓜都自稱是中牟的無公害西瓜,有啥根據?關鍵是中牟西瓜缺乏叫得響的品牌,讓人不敢相信。”全國無籽西瓜科技與生產協作組組長劉文革博士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的看法指出了中牟西瓜賣難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也就是說,在彈性很強的市場面前,產品的內在品質決定著產品的銷售。從生產環節上看,中牟西瓜年年豐收年年滯銷,為什么?原因是沒有品牌優勢。
專家認為,中牟西瓜的品牌工程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要樹立中牟西瓜的品牌形象,不是隨便買個標簽貼在西瓜上就能解決問題的。由于西瓜屬于大宗農產品,種植面積過大,又牽涉到各家各戶,有關部門應做好宏觀調控,引導農民多在提高西瓜的內在品質上下工夫。
首先,要改變中牟西瓜品種雜亂的現狀,推進西瓜標準化生產。目前,中牟縣種植有100多個西瓜品種,但沒有一個優良品種能形成規模種植優勢。由于全縣沒有系統的管理模式,誰想咋干就咋干,結果是種出的西瓜雖然都是中牟瓜,但質量參差不齊,不僅實現不了優質優價,而且還會導致中牟西瓜越種越難吃,自然也越種越難賣。
其次,農民種瓜要增強質量安全意識。由于很多農民不是為吃瓜者種瓜,而是為賣瓜者種瓜,為了片面追求高產、個大,就過量使用氮肥,導致西瓜發酸、皮厚,甚至還有的為了便于運輸或搶上市季節而不等西瓜成熟就采摘。這就需要質監部門與有關部門從產前、產中到產后,從施肥到用藥全程監測。同時,政府也應多在科技推廣、基地示范、標準化種植等方面引導農民,當好“科技服務員”,不要做“瓜販子”。
種瓜的要想著吃瓜的,只有真正把西瓜的品牌打響了,再加上適當的營銷措施,中牟瓜農就不愁西瓜賣不出去。因此,快速形成自己的強勢品牌和質量優勢,才是中牟西瓜的賣點所在。(朱慶紅 )(原標題:解析“中牟西瓜”之四 中牟西瓜的賣點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