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化姜”也叫做上莊姜,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栽培歷史,晉代詩人潘岳任懷慶令時,曾寫有“瓜瓞蔓長苞姜桿紛廣畦”的詩句。生動的記述了清化姜的分布情況。我國許多地方均種植有姜,可是,尤以清化姜最為著名,古詩曾有詠清化姜的“作帝師興百代周,寒居表里見吾愁,蠻也最惡桃花瘴,不中懷姜老少頭。”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品嘗清化姜后,贊不絕口,將其奉為宮廷貢品。
“清化姜”個頭小于常見姜,但塊大,絲細,色黃、而且味道鮮,香辣宜口、百煮不爛、抗逆力強、含水量少、易于加工貯藏、遠遠超出常見生姜,是同類中的佼佼者,在市場上往往比同類的產品售價高、銷量好,正是看中了清化姜的致富潛力。博愛縣大力發展生姜種植產業,從最初的種植地月山鎮、柏山鎮、許良鎮現在已經擴大到全縣種植成為當地農民主要的經濟作物。
在博愛縣月山鎮花園村,張文軍正和老父親正拿著鏟子把今年剛收上來的三萬多斤新姜往倉庫中搬運。他告訴記者,每年霜降前后,就都是博愛姜農最忙碌的日子,收姜、存姜成為每天生活的重點。張文君:“像俺就是職業種姜的,今年種了7畝,明年打算擴展22畝,明年就能致富咯。7畝產量不高但是品質好,一畝5000斤左右,(一斤)能買兩塊左右吧,三萬來斤七萬塊錢吧,比打工掙錢。”
一畝姜能賣一萬多塊錢讓張文軍嘗到了種姜的甜頭。往年只有一畝地的他2010年通過土地流轉拿到了村里最多的7畝地,把以前種來自家吃的姜擴大成為全面種植。這樣一大片姜的種植也讓張文軍爺倆付出了比其他農作物更多的細心和耐心。張文軍說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種姜也是專業化,澆水、灌田統一化。種姜比較麻煩。主要是澆水,澆凈水,澆得頻繁,像玉米一個季澆兩次水就行,姜一季澆25至30次水,三五天澆一次水。它就是管理比較細,抗自然災害比較強。
每年霜降過后,當地姜農們像過年一樣,割肉、買菜、備酒,請親戚朋友前來幫忙“出姜”。生姜收獲后,姜農一般是先把生姜儲存到地窖里,到冬至以后再賣。而現在,剛收獲的生姜還沒來得及儲存,就有外地客商來到地頭搶購。在博愛縣城路邊記者看到當地姜農利用便利的地理優勢,將剛收獲的生姜擺到路邊吸引顧客。生姜裝在竹簍中,上面覆蓋著綠油油的姜梗保鮮,不時有過往行人駐足購買。然而種姜大戶張文軍則沒有把姜拿出去,他說只要在家里坐著就有人上門收他的姜,賣的緊俏的很。
近年來,生姜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價格逐年提高,姜農嘗到了甜頭,從原先僅有三個村種植幾千畝到現在全縣生姜種植面積達到一萬多畝,每畝產量5000斤左右,每畝毛收入一萬五千元元左右。但是當地村民并不滿足于靠地吃飯,姜農們還自發注冊成立了博愛縣月山鎮懷姜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供姜種、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結束了姜農單打獨斗闖市場的局面,依托當地便利的自然環境,該縣還涌現出華僑實業有限公司、綠源姜業有限公司等4家生姜深加工企業,由張天福成立的華僑實業有限公司已經開發出懷姜炸醬、糖姜片、姜晶、姜粉、姜筍、姜芽、姜飲料等30多種懷姜制品,加工后的姜制品身價倍增,成為該縣旅游產品的一大亮點。
博愛縣西莊村村民呂勝利告訴記者,他原本是博愛縣西莊村的村支部書記,退休后,在家和親戚做牛奶銷售生意,效益并不是太好。近幾年懷化姜的名氣越來越大,這也讓他看到了懷化姜無限的市場前景,于是他憑借著自己對懷化姜的了解,在村里面開了一家姜業食品廠。現在每年銷量從第一年的一萬多瓶已經上升到二三十萬瓶。
近年來,博愛縣充分利用當地優良的生產、生態條件,建立了品種優良化、栽培規范化、加工現代化、經營產業化的標準化生產格局,形成生姜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取得了綠色產品認證、懷姜原產地認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品牌。
博愛縣農業局副局長張文娓:“我們縣里面為了把生姜產業做強做大,首先在生姜生產這一塊,我們從09年開始,凡是農戶生姜種植面積在5畝以上的,對他每畝地進行200塊錢的補助。在生姜儲藏這一塊,如果哪一個生姜種植戶套要借姜窖的話,我們可以根據他投資的30%到50%給與相應的補助。還有像加工企業、龍頭企業、合作社這一方面,我們會提供土地、環境方面的服務措施。”
依托獨特的資源優勢,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目前該縣的生姜深加工企業不斷拉長產業鏈條,每年能消化當地生姜100多噸,引領全縣30萬農民走向致富。(記者趙飛 周林林 通訊員畢晶)(原標題:依托獨特資源優勢 助民致富“清化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