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又名“栗子”,屬山毛櫸科,落葉喬木。初夏開花,秋分栗熟,果肉金黃,味道甜香,是一種木本糧食,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譽,是一年種百年收的“鐵桿莊稼”。
板栗原產我國,也是我國最早的古老經濟樹種之一,與李、杏、桃、棗并列為五果,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翻開古老的《詩經》,早有“樹之榛栗”“東門之栗”“隰有栗”等記載。
信陽位于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農副土特產品種類多,產量大。其中,尤以信陽板栗的歷史最為悠久,據說信陽縣長臺關楚王城出土的戰國初期祭盤內就有板栗的殘骸。現信陽板栗多分布在信陽、新縣、光山、羅山、潢川等縣,板栗的年產量達數百萬噸。
板栗之鄉
我國板栗的產量和品質,在世界食用栗中居首,在國際市場上被譽為“東方珍珠”,而說起河南的板栗,不得不提信陽新縣。
新縣地處大別山腹地,長江淮河分水嶺,山場面積廣闊,特別適合板栗生長,其面積和產量居河南省第一位。現有栗園面積34.3萬畝,據了解,目前板栗產量達到2400萬公斤,是全國名、優、特經濟林“板栗之鄉”。
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光照充足,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使新縣板栗具有良好的品質。上市早、個大、皮薄、肉多、口感好為新縣板栗贏得了市場。
大別山區的河南信陽四季分明,盛產水稻、小麥、油菜等農作物,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信陽新縣有全國最大的板栗銷售市場——信陽市李家寨鎮板栗批發市場。
盛夏時節,大別山腹地漫山遍野的板栗樹上“笑”開了花。板栗樹上搭掛著一根根毛茸茸的花,散發出醉人的花香。
老龍疙山下的葛桂恩老人對記者說,每年秋天,栗子成熟的時候他都會去山里拾栗子,一斤板栗3元左右,一天能拾栗7、8斤,所賣的錢正好與他平日里喝的5斤壺裝白酒價相差無幾。對于愛喝酒的他,這等于一個星期的酒錢有了著落。
新縣公路邊正在干活的劉英華告訴記者:“板栗最好的收獲時期就是在它們外面的刺兒由青變黃的時候,用一根竹竿,將樹上的板栗打落,夠不著的話,就搖搖樹,不一會地上便堆滿了一堆‘小刺猬’。”
要把板栗外的“刺猬”去掉,才會露出人們熟悉的板栗的模樣。
“板栗撿回來之后,將它們堆在一起,再用破麻袋、薄膜等覆蓋在上面,嚴實地捂起來。等過一周之后再打開,就能看到‘板栗巴’都變黃變黑了,只需用腳輕輕一踩,板栗果實就一個個出來了。”劉英華表示。
記者在當地了解到,栗子花還可以用來夏季驅蚊,把栗子花穗編成長辨曬干后,當作“蚊香”,拿一辮點燃,縷縷的青煙透著一股特殊的清香,蚊蟲便不敢侵犯。
信陽市郊的杜河村,這里客商云集,多是為買賣板栗而來,記者見到了杜河村黨總支書記左法軍。
今年50歲的左法軍是1995年任村支書的。腦子活絡的他盯住了村里2000多畝集體山林,通過多方考察論證,他決定帶領村組干部把這片山林嫁接成板栗園。如今,全村板栗種植面積已達到1萬余畝,年產值800多萬元。
后來,左法軍發現板栗價格隨著季節變化差異很大,于是村里建起了冷庫,每年秋季,杜河村人便在全國各地收板栗,購銷板栗成了村里的支柱產業。村子周圍的冷庫總儲量可達2萬多噸,在全國板栗市場首屈一指。
在一處冷庫參觀的時候,左法軍告訴記者:“廣西板栗,準備銷到北京,冷庫里湖北板栗、河北板栗、山東板栗都有。”
全國哪里的板栗品質佳,哪里的板栗口感好,左法軍張口就來,頭頭是道。作為村里的領頭人,他是村里板栗冷藏協會會長,收購季節,他是調動人員、資金的總指揮。村里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都回來忙活板栗。他們提出的口號是:全國板栗聚杜河,杜河板栗銷全國。
信陽的板栗產業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不光是獨特的地質、氣候條件等自然因素造就的,更是幾十年一點一點干出來的。
左法軍說:“90年代,發動大家種板栗賣板栗,沒想到還真成了氣候,全村板栗種植面積擴大到1萬多畝。我們不光賣自己種的板栗,還賣別人的,因為板栗的季節價差大。每年秋季,杜河村人便在全國各地收板栗,村里在廣州、石家莊等地還設有辦事處。”
目前,野生板栗汁、板栗酥禮盒、板栗粉條等一系列產品市場反應良好,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不僅讓新縣村民發家致富,也讓眾多的拾栗者萌生了更多的夢想。(姬萬里 文/圖)(原標題:干果之王——信陽板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