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因味麻、色黃而得名,自古以來就是發散風寒第一要藥。
它有四大功能:發汗、平喘、鎮痛、利水消腫。
發汗退燒用麻黃
麻黃可以發汗、平喘,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熱、身疼無汗、咳喘等癥。
《傷寒論》中記載:“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以主藥麻黃命名,還包括桂枝、杏仁和炙甘草三味藥。在這個方中,麻黃通過發汗發散風寒,還有宣通肺氣,止咳平喘的效果,為君藥;桂枝性溫,增加人體熱量,幫助麻黃增強發散風寒之力,為臣藥;杏仁止咳,利肺平喘,為佐藥;炙甘草為使藥,是個和事佬,既可以調和藥性,又可以緩解麻黃和桂枝的峻烈之性,防止發汗太過。
如果您晚上沒蓋好被子,或者在外吹風受涼之后,出現頭痛發緊、全身酸痛、全身沒有一點汗,怕冷或者兼有咳嗽等癥狀,可用此方(麻黃一般用10克或以下)。趁熱喝完藥后,蓋好被子躺一兩個小時,等身體微微出汗,起床換上干爽的衣服,癥狀就能減輕。
另外,麻黃打成粉,用白醋調勻,直接外敷在合谷、復溜和肺俞上,可以調治上述疾病。
麻黃燉烏雞,鎮痛治風濕
做法:取雌烏雞一只,宰殺(淹死或勒死,不要割頸放血)后去毛和內臟,放入鍋內,再取麻黃、牛蒡子、牛膝各10克,用紗布包裹放入烏雞肚內,加清水至淹沒烏雞為度,燉煮至爛熟,取出紗袋,僅放少量食鹽調味,食肉喝湯,分兩次一天內吃完。
功效:主治反復發作、陰雨或寒冷天加劇的關節屈伸不利、腫痛。
在這道湯里,麻黃使風寒之濕從汗液中透發,具有鎮痛的作用;牛蒡子增強透散之力;而牛膝滋補肝腎,并作為引經藥將藥物作用引到關節之處。之所以選用烏雞,是因為它滋補肝腎、益氣養血。
麻黃桂枝液涂擦,凍瘡不復發
麻黃外用可以治療凍瘡。麻黃含有麻黃堿,對血管有收縮作用,能防止血管過度擴張,從而阻止熱量散發過多,與桂枝合用可以起到辛溫解表,具有散寒、溫經通脈等作用,可以維持和調節局部正常血運功能,能治療習慣性凍傷并且控制連年復發現象。取桂枝 100克、麻黃 40克,加水1000毫升,文火煎至400毫升左右,過濾去渣,取濾液涂擦易患處,藥汁溫度 40℃~42℃為宜,每天早晚各 1次。
身體虛弱、虛喘、多汗的人,禁用麻黃
《本草綱目》記載:“?時珍曰:麻黃微苦而辛,性熱而輕揚。僧繼洪云:中牟有麻黃之地,冬不積雪,為泄內陽也。故過用則泄真氣。觀此則性熱可知矣。”
在麻黃生長的地方,是不積雪的,可想它本身具有多大的熱量。麻黃“泄內陽、泄真氣”其實就是通過發汗導致的。所以發汗是驅逐邪氣的一個辦法,但是如果太過,就會對身體產生副作用。就像抗生素,在殺死致病菌的同時,也會使人體的正常機能受損.(原標題:不怕風寒:家有麻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