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河南網信陽9月19日電 “七月楊桃八月楂,九月栗子笑哈哈。”板栗,被譽為“鐵桿莊稼”,與信陽毛尖茶葉比肩,同為信陽農民致富的“左膀右臂”。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原信陽縣就有百余個“板栗村”,8000栗農戶均收入千元以上,出現了不少“板栗彩電村”、“板栗小康戶”。板栗,一時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金栗子”。1998年,行政區劃變更后,信陽市浉河區把板栗作為農民增收之主打,堅持調大產業、調優品質、調高效率的開發思路,初步形成信陽西南部山區33萬畝的高產板栗基地。
金秋時節,栗香彌漫,記者深入到栗鄉——浉河區,走訪栗農、栗商、栗市。
人工費用高,價賤傷農心
現在,物價上漲快,農產品價格卻在下降!面對記者,柳林鄉塘埂村榜上組的栗農杜玉海說:“我家種了20畝板栗,產了4000多斤栗子,靠親朋幫忙還用了8 天,除掉成本才賺3000元;如果請人打板栗的話,得4個人,每人每天100元的費用,還要包兩頓飯,8天3200元,剝板栗每斤0.3元,4000斤至少1200元,這樣的話辛苦了一年還賠錢。明年的栗價要還像今年這么低,就不指望有啥收益啦。”
柳林鄉甘沖村有近萬畝的栗園。據村支部書記胡連志介紹,今年產量確有提高。但是,氣候、保鮮、價格、人工等因素導致栗農實際收入非但沒增加,反而減少。胡連志說:“很多栗農干脆就放棄了收獲。”
收購價格低,栗商有賺頭
栗商甘和義,對今年的栗市保持樂觀態度。“因為天氣干旱,板栗雖然豐產,但個頭普遍偏小,品質還不錯,收購價相對較低。板栗才下地時每斤1.5元,品質最好的漲到每斤1.7元到1.8元。而后來生蟲、霉變的較多,每斤價格甚至不足1元。我們收購的板栗當天收當天進冷庫,平均每斤板栗成本費用0.4元。”甘和義充滿信心地說:“由于今年板栗收購價格不高,板栗銷售行情平穩,今年應該有個好收益。”
就如何改變“增產不增收,價賤傷栗農”的現象,浉河區東雙河鎮、柳林鄉的黨政負責同志認為,改良品種,連片發展,建設市場,拓寬銷路,貯藏加工,拉長鏈條,迫在眉睫。
采訪中,記者不止一次聽到栗農嘆息:“要是就近多幾家板栗加工廠就好了。”(原標題:信陽板栗增產不增收 栗農多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