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酸棗,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陜北黃土高原溝壑里的野果。殊不知,原來沒人稀罕的野果子,如今成了商家搶購的中藥材,而且,“延安酸棗”還于2005年底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成為我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身價也由“灰姑娘”變成“公主”了。藥用價值開發前
砍酸棗樹當柴燒
“遍地都是,沒人覺得酸棗是啥寶貝。以前就是砍回酸棗樹當柴火燒。”延川縣土崗鄉農民馮亮深有體會。在酸棗的藥用價值大開發之前,延安人對滿山遍野的野酸棗并沒有多少感情。可是現在,還沒有到酸棗的收獲季節,已經有客商到延安來收購酸棗了,每公斤6到8元不等,農民也有了市場意識,看價錢出貨。原來不長莊稼的荒山坡、黃河灘地卻極其適合酸棗生長,因為種植酸棗并不需要太多的田間管理,對土地要求很低,還能響應國家的退耕還林政策,當地農民種植酸棗的積極性日益高漲。據介紹,如今,酸棗的畝產約為400-500公斤,農民每畝地可收入近千元。馮亮陸續種植130多畝酸棗,現在酸棗樹還沒有到達盛果期,他每年的純收入已經達到了3萬多元。
打響品牌戰
訂單種植“延安酸棗”
延安酸棗是我國酸棗種類中活性成分最高的一種。據北京大學藥學院化驗測定,延安酸棗果仁內含有活性炭、脂肪油等藥用成分,經過提純可制成降壓、改善心血管功能和調理神經系統功能的新藥,特別是酸棗仁藥用有效成分總皂甙含量為1.1353%,內在質量名列全國前茅。酸棗不但是治療神經衰弱、失眠多夢等藥物的主要原料,酸棗的果肉和果皮,還能加工成酸棗汁和酸棗醬。隨著延安酸棗品牌的提升,延安周邊的區縣,很多農民都是訂單種植。“正因如此,我們申請了地理標志保護,來打響延安酸棗的品牌。”延安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袁雪峰9月15日介紹,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到國際市場上的認可度非常高,有了“延安酸棗”這個品牌后,當地就要利用這一資源優勢打響品牌戰。
無約束機制
見錢就賣砸牌子
但是在作為我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發展的同時,延安酸棗的品牌發展也遇到了一些問題。“自從延安酸棗申請了地理標志保護,每年9月就開始有客商來收購酸棗。”一藥業公司的經濟師王天合有些擔心,按照國家質檢總局的要求,延安酸棗的收獲期必須在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當果實呈紫紅色完全成熟時。可現在提前開始收購,造成酸棗果仁內的活性成分并沒有完全達到標準。“出價高,農民就會出售。”很多還沒有成熟的酸棗被客商收購,時間長了,就會砸了“延安酸棗”的牌子。王天合說,對此,目前還沒有相應的約束機制出現,農民的市場意識在提高的同時,品牌意識和質量意識還有待提高。(原標題:延安酸棗成了“金蛋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