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如茵的麥田上覆蓋著一層青灰色的泡桐樹冠,40米到50米一行,5米一株,泡桐林在蘭考大地上編織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綠色網絡。
蘭考縣城東北方向3公里的城關鄉胡集村村頭,有一株3人合抱的大泡桐,這是1963年春,當時的縣委書記焦裕祿親手植下的,蘭考父老都親切地叫它“焦桐”。38年過去了,“焦桐”已長得高大挺拔,綠蔭如蓋,無愧地收獲著人們敬仰的目光。焦書記當年推廣的“扎針”治沙,發展農桐間作方案已惠及80萬蘭考百姓。目前,全縣90萬畝耕地中,有52萬畝農桐間作田;全縣活立木蓄積量88萬余立方米,其中泡桐就占60萬立方米。
當年,焦書記帶領蘭考人民種泡桐是為了防風固沙,改善氣候環境,如今泡桐不僅產生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更令蘭考父老受益匪淺。近年來,泡桐的精細加工企業在蘭考異軍突起,以泡桐為主要原料生產的民族樂器、高檔家具、桐木拼板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泡桐林已成了蘭考百姓的“綠色銀行”!
泡桐屬速生材,10年即可成材,因而木質軟,年輪粗,一向不被認為是做家具的好材料。過去,桐木板材只被當作做家具的輔料,做箱柜的擋板,派不上大用場。如今,聰明的蘭考人將泡桐鋸成條,拼成板,再雕上花紋,出口到日本、韓國,換取了大把的外匯。蘭考縣有1000多戶農民從事桐木板材加工,有的鎮幾乎村村加工板材,戶戶生產裝飾條。全縣年產桐木拼板、膠合板、叉接板等各種板材3.6萬平方米,桐木板出口量占河南省同類產品出口量的1/3。
板材加工業讓蘭考百姓嘗到了“泡桐換金”的甜頭,在多年與國外客商的業務往來中,他們發現板材出口后大多是被外商做家具原料的,于是蘭考人就自己辦廠,改過去的出口桐木拼板為直接出口家具,賺取更多的外匯。他們將桐木經燒烤處理后,制成古樸精美的泡桐實木原色家具,贏得了眼光挑剔的日本客商的認可,家具出口較拼板出口利潤增加了3倍多。
桐木不僅可裝飾家具,還可奏出美妙的樂曲。桐木共鳴性強,是制作民族樂器的上佳材料。上海民族樂器廠經過在山東、浙江、安徽等地的考察,最終看中了蘭考的泡桐,去年8月,該廠與蘭考合資成立了“蘭考上海牡丹民族樂器有限公司”,如今,“敦煌”品牌的琵琶、古箏已從蘭考銷往國內外。
覆蓋蘭考大地的泡桐林給蘭考百姓帶來了豐足的經濟收入,“吃水不忘挖井人”,人們不會忘記當年焦裕祿書記迎風沙忍病痛,艱苦創業為蘭考留下的這一片可貴綠蔭。(原標題:蘭考泡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