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全國桐木音板樂器的原料90%來自蘭考,這里一把上好的古琴能賣到十幾萬
5月31日,雖然正趕上麥收季節,但代勝民的廠里依然很熱鬧,生產線并沒有停,十幾個工人正在轟隆的機器前加工著泡桐板。按照計劃,幾天后,一百多把古箏就要裝貨,從蘭考縣城中轉后銷售到上海、南京等地。
在蘭考,有32家民族樂器生產廠家,年產值超過億元。一把出廠價在6000元左右的好古琴,經過三四次倒賣后,價格可以在4萬多。
■商報記者徐振江
[經濟支柱]
32家樂器廠年產值超億
作為開封中原民族樂器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固陽鎮范場村的代勝民對這個行業再熟悉不過了,他家的民族樂器生意開始于1988年,發展到現在,廠里已經有100多個工人——這個行業需要精雕細琢,成不了規模效益,不過代勝民已經算是蘭考縣最大的民族樂器生產商了,就算在全國,他也名列前茅。
而在不遠的徐場村,徐福林正在帶領四五個工人做古琴,這個類似于家庭式的小作坊里,每個月有30多臺古琴銷售到全國各地,“主要是賣給各個琴行和一些古琴老師。”徐福林說。
在蘭考縣,像這樣大大小小的民族樂器廠有32家,主要集中在蘭考縣固陽鎮。主要產品由原來的單一生產古琴、琵琶等,發展到目前生產二胡、古箏、琵琶、揚琴、柳琴、古琴、大、中、小阮20多個品種,30多個系列,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并出口到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超過億元。
[產業傳奇]
全國桐木音板樂器的原料90%來自蘭考
“蘭考能夠形成民族樂器這個產業,主要是焦裕祿的功勞。”代勝民半開玩笑說。
當年為了治理風沙,焦裕祿在蘭考栽了很多泡桐,40多年后,這些泡桐都已經長成。原來,當地村民并不清楚泡桐能夠做樂器,“那時候我都不知道啥叫樂器。”徐福林說。
后來,泡桐被制作成燒火用的風箱,這些風箱在鼓風的時候,發出的聲音非常悅耳,一些民族樂器的技術人員發現,蘭考的泡桐很適合作樂器材料。這個消息在業內迅速傳開,上海、揚州等大民族樂器廠紛紛來蘭考進貨。
蘭考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富起介紹說,蘭考泡桐因其質輕軟、抗腐耐熱、絕緣隔潮、不變形、紋路清晰、聲學品質和共振性能好而成為家具及樂器制品的首選。
“主要是這里的泡桐很有特色,”固陽鎮黨委副書記王彥宏介紹說,蘭考生長的泡桐疏松性和透氣性非常好,板材的共鳴性也好,毛孔比較大,被外界稱為“會呼吸的木材”,經過處理后,透音效果非常好,從板材的一面吹口氣,另外一面就會有涼風透過來。
據蘭考縣提供的資料表明,蘭考縣共有46萬畝泡桐,活木蓄積量達到了80多萬立方米。1995年,國家輕工業部的有關部門對蘭考泡桐進行認證,專家說“蘭考泡桐的導音性能好,是制作以板材為導音材料樂器的首選”。
上世紀90年代初,蘭考縣固陽鎮范場村村民代士永率先在全縣搞起了民族樂器加工,生產古箏、二胡、琵琶等,上海民族樂器廠后到蘭考投資,把蘭考作為原料及生產基地。截至目前,以板材為導音材料的民族樂器,全國有30%是蘭考生產,以桐木音板為原材料而生產的民族樂器,有90%以上用的是蘭考的泡桐。
[經營困局]
大部分利潤都讓中間商賺了
由于民族樂器企業的迅速發展,固陽鎮已經很難找到適合的泡桐了,代勝民只好從外鄉收購,泡桐板材的價格已經上漲,“現在如果走板材的話,4000多元/方,最高的能夠達到6000元/方。”代勝民說。但是好的木材太難求了,代勝民碰到好的木材都會留下來,找專門的師傅來做,價格當然要貴一點。
“但我們賺的都是小錢,大部分利潤都讓中間商賺了。”代勝民說。
他說的中間商,指的是他們供貨的各個樂器行,或者是一些民族樂器收藏者,“比如說一臺古琴,如果是非常好的材料做的話,出廠價可能在6000元,但是經過收藏者和經銷商的轉手,到了用戶手里,已經達到了4萬元。”代勝民說,
“好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碰到了,只能說你這輩子運氣好,”代勝民說,“特別好的琴,一把能夠達到十幾萬,這不是炒作,而是這把琴本身就是價值這么多,很多樂器的材料,現在已經不可能有了,也很難找到了。”(原標題:蘭考泡桐:從風箱到億元音樂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