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北京的氣溫高達30多攝氏度。這天早上逛海淀公園的市民突然發現,公園里竟然出現了400多盆菊花,而且風舞花韻,姿態怒放。
年復一年開在深秋的傲霜菊花,在30多度的高溫天氣本應是休眠期,可是來自開封的菊花技師卻創造了奇跡,他們不僅實現了讓菊花按照預定時間開花的夢想,甚至還能利用花期控制,讓菊花在春天與百花同放。
習慣用“絕活兒”來表達心中感受的中國菊花協會理事長張樹林說,作為傾心培育的品種,園藝菊花本身就跟點綴在村舍疏籬之間婆娑的野菊不同,從扦插到綻放的整個過程,養花技師的人工要占到七分,包括治地釀土、防燥慮濕、摘頭掐葉、嫁接打藥以及防雨避霜等在內繁瑣的勞作,讓弄花的園藝師基本難得閑暇。而要想秋菊夏開,需要從1月份就開始扦插,并挑選好早期菊花品種,其間歷經冬、春、夏3個季節共8個多月,所以,開封培育反季節菊花的難度可想而知。
秋花夏開的奧秘
北方的元月,正是天寒地凍的天氣。此時氣溫非常低,日照時間也短,那些趕在夏天開放的菊花幼苗已經開始在溫室里生長了。為了保證它們擁有足夠的溫度和陽光,養花技師每天需要在溫室內進行必要的升溫補光。經過幾個月的精心護理,春暖花開時節,這些幼苗才被移栽到室外,接受施肥打藥和自然的風吹日曬。到了6、7月份,氣溫逐漸升高,光照時間變長,這是反季節菊花最難應付的季節。生長習性不喜超過25℃氣溫的菊花,就連光照也是不能超過 10個小時的,否則就形不成花蕾。
“這就需要針對菊花的生長習性進行短日照處理,”開封市菊花協會名譽會長、秘書長張玉發老人說,“這個過程全部需要人工。”
每天早上4點30分,人們還在熟睡時,花工師傅就要起床,用漆黑的塑料布把菊花幼苗蓋起來,到上午8點掀開,下午4點再蓋起來,晚上8點多再掀開, 減少日照時間。同時,還得不斷地噴灑涼水,抽送涼風,以降低棚內的溫度。
“養花技師對待菊花,真的像照顧孩子一樣。冬天怕凍著,夏天怕熱著。”說是人控制菊花,其實是需要人適應菊花生長,想促使它形成花蕾,花芽分化期短日照處理前后要花費15天的時間,在此期間,如果有一天間斷,就會前功盡棄。
首次看到菊花在盛夏怒放,參與培育反季節菊花的養花技師都快哭了。聞訊而來的中國花卉專家,以及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省農業廳與開封科技局等機構的專家,對《秋菊夏季開花促成栽培技術研究》項目進行了鑒定,認為它填補了中國秋菊夏開的空白。
2007年8月5日,開封養花技師精心培育的反季節品種菊,以及多頭菊、懸崖菊、小立菊等400多盆菊花出現在北京海淀公園,引起了北京奧組委科技委員會主任林文漪的極大興趣。隨同前來參觀的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博士生導師戴思蘭,在花展結束后的8月17日給開封寫了一封信,稱贊開封菊花替中國菊花爭了一口氣,讓這個原產中國的傳統花卉完成了又一次巨變.
7米高的菊花是如何長成的?
作為開封市花的菊花,事實上在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就開始嶄露頭角。在那次只有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參加的“菊花專題展示”中,開封菊花奪得三個最高獎中的兩個,還囊括了11個金獎,所得獎項甚至比北京、上海、廣東、四川等21個省市單位的獲獎總和還多。
展出的菊花中,有一種是在單株上開放的大立菊,通體平圓的造型,直徑4.65米,上面的花朵超過1600個,不僅花朵均勻,花期一致,而且是紅、白、黃三色。
另外還有一種16頭的菊花,也是在單株上,上面的每朵菊花都一樣大,有好奇者比較它們的尺寸,發現整棵菊花母體上的各個花枝高度都是一致的,甚至花片的多少也相差無幾。現場的開封菊花技師驕傲地回答問詢的游客說:至于花朵,我們想讓它開奇數就是奇數,想讓它開雙數就是雙數。
不過這個過程通常比想象的復雜。培育出展會上那棵1600多頭大立菊的養花技師單勝利已經去世了,但他之前還曾經培育出單株三色、直徑超過5.5米、開出3080朵花大立菊的創舉,今天還讓熟悉的菊花技師津津樂道。開封著名的中國菊藝大師王然說,直徑五六米,一株數千花朵,要想培育出單色的已經很不容易了,培育三色更是困難。
不是說把菊芽嫁接到砧木黃蒿上就完事了,光是嫁接前選擇花色品種就很費工夫。因為所選擇的花色品種,決定了花朵大小是否一致,開花的時間是否一致,還有本該一圈一圈互相環繞、層次分明的花色是否錯位等。這些都沒問題了,才開始按層次嫁接,而且嫁接和綁扎時的規律整齊,也直接決定著綻放的菊花是否整齊好看。
通常是在開始冰封的十一二月,大立菊進入扦插育苗時期,除了要照顧到插穗的剪裁、株距、栽植密度外,管理也是個麻煩活。耐旱耐寒的菊花,生長初期卻是異常的嬌嫩,它在扦插的時候需要澆水,生長的時候卻害怕澆水,但是日常還要保持葉片的濕潤。養花技師利用噴霧的辦法,隨時緩解著菊苗或渴或濕的困局,等菊芽長到兩三厘米的時候,才把它們挖出來放進盆子里,迎接旺盛的青春期。
跟嬌嫩的大立菊一樣,作為國內獨有的超高塔菊,它的培養也少不了這樣的過程。以培育塔菊出名的王然開玩笑:養塔菊跟養孩子差不多,從養苗、嫁接、扶植、修葺,到養護、整形、肥土、澆灌、除害,哪一項都要照顧到。
在國內很多城市習慣搭好鐵架子、把盆栽的菊花擺放上去直接弄出景觀造型的時候,生在開封的菊花卻從幼苗嫁接開始,在連續不斷地修剪中生成各種造型,直到花色葳蕤,高度接近六七米,此時菊花粗壯的單株上開始顯示層層疊疊的寶塔形狀,看起來挺拔高大。
因為菊花嫁接通常選用青蒿和黃蒿做砧木,所以在開封的養花技師看來,嫁接前選擇什么樣的蒿苗作為塔菊的主桿,顯得非常重要。而一個優秀的菊藝大師,能夠從大量的野蒿中分辨出哪一棵根系會比較發達,有利于組織培養新的植株。
最初在每年春天的時候,開封的養花技師喜歡到野地里尋找野蒿,然后挖回來進行人工馴養。現在開封菊花所用的大部分蒿苗,都是在花房中馴化的。它們就在花房中生長、結籽,然后再被培育成若干黃蒿幼苗,等待著春天再度到來的時候,移栽到室外,等候菊芽的嫁接。
作為未來的菊花母體,黃蒿幼苗享受的土壤也是最好的。養花技師戲稱這些幼苗睡的是最好的苗床。苗床是用木板和磚砌的,里面鋪著粗河沙。靠近黃河的優勢給開封帶來了大量的粗河沙,不過這些沙子并不能直接拿來用,通過細沙網篩選之后,它們要先洗個凈澡,然后放在高錳酸鉀溶液里浸泡消毒。
同樣的消毒還會持續到扦插的過程,而到了生長時期,擁有了最健康的土壤環境的幼苗,開始給養花技師帶來真正的享受。幼苗的每個變化都是讓人驚喜的,通常是晚上下班前標記一個高度,到了第二天早上,發現幼苗已經又躥高了五六厘米。
到了5月中旬,塔菊的嫁接開始了。養花技師自下而上,一層一層地嫁接著菊芽,隨著菊芽越嫁接越高,周圍的架子也越搭越高。到了八九月份,塔菊已經長到五六米高,四周比它還高的護架把它嚴嚴實實地包圍了起來,防止它們脆弱的身軀被風刮倒和折斷。這個時候,那些養花技師通常比任何人都精心,下雨刮風的時候,人家往屋里跑,他們卻急著往外面跑,忙著給那些備受呵護的植株蓋上寬大的防雨棚。
事情到這里還不算完,到了塔菊的母體快長成的秋季,黃蒿的頂端開始結籽,一些非常喜愛叼食這些草籽的鳥兒給它的生長造成了危機,如果草籽被它們叼走,那么整個植株就再也無法往高處生長了,從而影響塔菊的高度。所以后來養花技師又多了一項任務,白天要時刻守在那里,防止鳥兒的叼食。
一株身高達到六七米的塔菊,要經過一年才能完成。開封的菊花技師王然培育的塔菊,最高達到6.7米,這個嫁接了15層菊花的六角寶塔形塔菊,主桿挺直,花繁葉茂,目前仍然保持著國內單株高度最高的榮耀......(王韜 )(原標題:開封菊花:天作人合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