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有一種奇菜叫“銀條”,非偃師一地不長,因此便以“偃師銀條”冠名。
銀條種植始于夏,興于唐。唐貞觀年間,家居偃師緱氏陳河的玄奘,將銀條作為貢品獻給大唐天子李世民。李世民原以為這是高僧玄奘從西域帶回來的,后來聽說是高僧老家的特產,便笑道:“偃師這地方真是人杰地靈!”從此以后,這銀條又有了“地靈”之稱,這“地靈”之名被載入了《中國蔬菜栽培學》。
大清年間,喜好游歷的乾隆皇帝到偃師緱山游玩時,又對著銀條吟詠一番:“南芽荀尖美,北蔬銀條鮮,南北成一統,銀荀代代傳。”這樣,銀條便又有了“銀荀”這個名字。
中國烹飪協會的張民清稱贊偃師銀條是“聽話菜”。何為聽話?即:放糖能甜,放鹽能咸,想辣能辣,想酸能酸。當他聽說偃師銀條已被列為國家原產地保護產品時,激動地說:“銀條乃千古奇菜,保護就是發展。”
自古有詩云:“千叟宴上比來頭,更有銀條夸海口;世間多少賓客宴,它是壓桌第一口。”
1958年到1960年,周恩來等相繼來偃師視察,品嘗銀條,周恩來總理曾風趣的說:"除了金條,當屬銀條,我吃得起嗎?"(原標題:奇異的偃師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