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玉蘭,色如玉,香如蘭。冰雪還未消融,它就輕盈地站上高高的枝頭,在寒風料峭中眺望春天。
南召辛夷,又名望春玉蘭。
從自生自滅到辛夷之鄉
南召是辛夷的原產地和最佳適生地,至今仍有千年的古辛夷樹,有500年以上的辛夷群落,主要分布在云陽、皇后、小店等鄉鎮方圓50公里的山區中。
十年樹木。10多年前,山多地少的南召選擇了辛夷作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采取承包、拍賣、租賃、股份合作等形式把適宜辛夷種植的山地交給群眾來經營,規定經營權50年不變。群眾對所經營山地擁有轉讓權、繼承權,可有價買賣流轉,可抵押貸款,允許跨行業、跨地區以土地、資金、勞力、技術等形式參股興辦合作林場。這實則是立足辛夷產業的土地流轉制度的成功嘗試。
為確保高效經營,南召與河南農大、中國經濟林協會合作,優選培育出腋花玉蘭、猴掌玉蘭、桃實玉蘭3個優良品種和15個優良株系,建起了良種繁育基地,培養出高、中級辛夷技術骨干300多人,使全縣辛夷標準化種植率達到95%以上。
目前,南召縣像東花園村這樣的辛夷種植專業村已發展到14個,種植專業戶1000多個,形成了3條辛夷綠色長廊。全縣種辛夷面積達40萬畝,年產鮮藥1.4萬噸,產量占河南省的80%,全國的40%,有天下辛夷第一縣之稱。
2000年,南召辛夷以其歷史悠久、品質優良、產量最高、效益最好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名優經濟林辛夷之鄉”,2002年被國家質檢總局注冊為原產地保護地域,2005年通過國家有機產品認證。
9月13日,高大的辛夷樹下,是一片清涼世界。記者陪著李允富,掰著手指頭數他到底種下多少棵辛夷樹。辛夷樹年年栽,辛夷花年年摘。全村所有的荒山荒坡,房前屋后都栽下了辛夷樹,1900多口人擁有80多萬棵,村民唯一的“莊稼”就是辛夷樹。
1982年,復原回鄉的李允富掄開镢頭,在荒山上栽下第一棵辛夷樹苗時有人說他:“種那東西有啥用,不能吃不能喝,還不如種些紅薯填飽肚子。”
李允富沒有爭辯。他知道村子周圍的深山中有野生的辛夷樹,每年秋冬時節,村民們腰間拴上繩子爬上去采摘花蕾,賣了換來油鹽錢。新栽的樹苗多年后才能結出花蕾,但他有耐心等待。
此時的李允富,擔任這個名叫東花園村的黨支部書記已經有28年。東花園村已成為南召縣響當當的特色經濟專業村。
從道地藥材到香飄四海
2500多年前,屈原在《楚辭·九歌·湘夫人》中寫道:“桂棟兮蘭橑,辛夷楣兮藥房”。在楚辭的詩魂中也飄著幾縷辛夷的馨香。
辛夷花蕾緊湊,色澤鮮明,鱗毛整齊,芳香濃郁,有袪風通竅之功用。南召辛夷內在的揮發油含量居全國同類產品之首,是綠色道地中藥材,素有“甲天下”之稱,被國家藥典列為正品,在國內四大中藥材市場有“南召辛夷不解包”的美譽。
辛夷樹多了,產量增加了,如何提高產品附加值,掌控市場話語權?
記者走進位于青峰山腳下華龍辛夷公司廠區內的中國辛夷博物館,若有若無的辛夷迷迭香油氣息讓人舒暢而沉醉,從圖片到文字、從實物到典籍、從原料到產品,數以千年的辛夷中藥文化在這里靜靜地沉淀發酵。
成立于10年前的華龍辛夷公司是立足辛夷開發的高科技生物工程企業。該公司采用“訂單農業”的模式,由公司向農戶提供資金、技術、物資服務,并按照保護價收購藥農的辛夷;農戶則必須按照標準生產,直接對公司出售。日前,該公司生產的寶天玉蘭牌辛夷被認定為“河南省名牌產品”,精油、片劑、膠囊、口服液等系列產品暢銷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2010年,南召辛夷在臺灣陽明大學設立研發中心,同年,華揚龍生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主要開發南召辛夷等中草藥天然植物資源,自創品牌運作,開拓國際市場。
《本草綱目》記載,“治鼻淵、鼻竇、鼻瘡等,用辛夷研末,入麝香少許,蔥白蘸入數次,甚良。”據現有研究數據顯示,辛夷能抑制過敏性鼻炎或氣喘等癥狀。朝著新藥開發路線發展的辛夷不僅抗發炎效果佳,而且副作用低,有可能成為未來新藥界的明星產品。華揚龍生公司建成達產后,年產值將達到10億元,稅利2.5億元。
2005年,以辛夷為主題的《玉蘭花》特種郵票曾在南召首發。辛夷花開,香飄四海。
從綠色銀行到生態富民
有位外國學者計算,一株年齡在50年的大樹,從釋放氧氣、保持水土、鳥類棲息等幾個角度計算,價值約在20萬美元。
那么,漫山遍野的辛夷樹,真是一座巨大的綠色銀行。
選擇辛夷作為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最佳結合點,無疑為建設生態南召的奮斗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在此背景下,生態富民的理念愈加明晰。
辛夷作為優良砧木嫁接的各色玉蘭,更加耐寒、耐旱,花香更加濃郁,南召及時拉長辛夷綠色鏈條,發展林木種苗產業。目前,已建成玉蘭系列苗木基地2萬多畝,年產各類規格的玉蘭苗木1000多萬株,產品遠銷北京、西安、上海等10多個城市。苗農人均收入1.1萬元,是全縣農民人均收入的3倍。
記者在云陽鎮東花園村劉瑞之家的廊檐下看到,300多只燕子在那里筑巢,燕巢幾乎伸手可觸,但人來燕不驚,人燕和諧,慕“燕子人家”之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在綿延百余華里的辛夷路沿線,辛夷休閑生態游炒熱了“農家樂”,原本閉塞的深山變得開放而從容,辛夷林成了城里人向往的生態氧吧。
“產業圍繞新村轉,新村建在產業中。”有了辛夷產業作后盾,社區型新農村建設水到渠成。伴隨交通、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的延伸,便民服務中心、網絡信息中心、新農村書屋、農家超市等服務設施也相繼安家落戶,一批“產業特色化、生活都市化、服務均等化”的社區型新農村在辛夷樹林的掩映中秀美多姿。
辛夷產業的發展創新了鄉村管理,帶動了鄉風文明。皇后鄉紅旗村的便民服務中心設立黨員責任崗,群眾辦事有干部為他們跑腿;東花園村的“支部+黨建+協會” 模式,讓支部成為辛夷產業發展的主心骨;小店鄉建坪村“光榮榜”上的“好媳婦”、“好公婆”、“好妯娌”等評比讓村風日益淳樸。
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在對辛夷產業的開發、保護、利用之中,將生態福利轉化為群眾福祉,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南召“生態富民”之路愈加寬闊。(余殿鵬 )(原標題:南召辛夷“生態富民”三步棋)

南召縣皇后鄉天橋村有一株樹齡逾千年的辛夷樹,主干胸圍4.4米,高31.5米,現在依然枝繁葉茂,年單株產蕾180多公斤

西花園村恬靜幽雅的辛夷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