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保平 本報通訊員 祁瑞紅 張天慶
麗山奇境育異草
參藥香飄遍方城
方城古稱裕州,地處北亞熱帶與南暖溫帶、桐柏山脈與伏牛山脈、淮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南陽盆地與黃淮平原、華北地臺與秦嶺地槽的分界線上,250公里桐柏山脈與400公里伏牛山脈交匯于此,在其境內綿延1000余公里,形成山區半包圍式的天然屏障,造就了豐富的藥材資源,使方城成為盛產中藥材的“天然藥庫”,境內現存野生中藥材品種達800余種。
麗山奇境育異草,道地丹參香四方。方城盛產丹參,品質優良,療效顯著。據清《方城志》(康熙三十年修三十六年刊)載:“方城疆域之廣輪,蓋同古裕州,星野分之桐柏山淮水之上游,峰巒聯絡,溪澗環繞,野多陂陀膏腴,物產桔梗、木瓜、板藍根、丹參極佳,乃地道之幫,醫崇之上……金代謂之‘裕丹參’”。民間流傳“丹參王,裕州長,品質好,療效良,上海、武漢藥莊藏;走水路,去留洋”的歌謠,就是對“裕丹參”的贊譽。
方城丹參,形似人參,而皮色紅赤如丹,藥材質地堅密,皮厚木質芯細,纖維少,折斷呈放射性菊花狀。經中國醫學科學院、國家參茸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廣州白云山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等檢驗:丹參酮Ⅰ含量為1.182%,隱丹參酮為1.9235%,丹參酮ⅡA為0.6503%,丹酚酸B為9.9214%,丹參素為2.4%。1991年獲仲景杯國際博覽會銀質獎,2001年在國際農業博覽會上裕丹參被確定為名牌產品,2003年獲省無公害生產基地認證、無公害產品認證和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認證。
立足地方特色
放大特產效應
方城縣以體制、機制、科技創新為核心,建立和完善了“三個體系”,做好“1、2、3、1”工程,實現中藥農業“四化”。“三個體系”是:中藥材GAP 生產體系;科技創新體系;產品研發、加工營銷體系。“1、2、3、1”工程,即建成一個GAP生產基地;二個園,一個科研示范推廣基地、一個原生態藥用植物園;建成二個保健品廠和一個飲片廠;一個制藥廠。中藥材產業實現“四化”:藥材種植規范化、基地建設規模化、藥材生產產業化、產品加工現代化,按照中藥材GAP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要求走出了一條新的生產經營路子。
“原生態”嫁接高科技
眾專家支招裕丹參
在保護種質資源,保護物種“原生態”的同時,方城縣致力于創新栽培技術,著眼于高起點、大手筆、可持續性,堅持以科技為先導,引進高技術人才,組成博士研發團。從河南農業大學引進楊青華博士、麻兵繼博士,鄭州大學新藥研究開發中心留法博士后畢躍峰博士和留學日本的上海交通大學姚雷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張紅瑞等7位博士組成中藥材生產與加工的博士研發團,共同攻關。
三年來,博士研發團經過對野生中藥材撫育、管理等探索,研究的“無公害仿野生裕丹參道地藥材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經河南省科技廳組織專家鑒定:“屬國內領先水平”,并獲南陽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增強固氮菌及硅酸鹽菌在貧瘠土壤中生物活力技術”、“丹參冬季移栽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網上灌溉遮陽育苗技術”、“丹參栽培質量控制技術”、“丹參GAP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中藥材良種選育技術”、“八味丹參茶質量控制技術”等13項新技術的應用,對提高南陽中藥材品位、提高中藥飲片臨床應用效果、提高中成藥產品質量、競爭國際市場具有重要意義。
經過科研人員數年的精心選育,丹參豫優1號和豫優2號兩個品種促使其品質大幅提高,丹參酮ⅡA由原來的0.3%提高到0.65%,丹酚酸B由原來的 4.5%提高到9%;丹參畝產量由原來的250公斤提高到430公斤,畝增收180公斤,增產72%,畝增效1800元,僅此一項每年為全縣藥農增收 5400萬元。
龍頭企業+優質資源
=強大競爭力
龍頭企業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環節。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方城的丹參資源吸引了無數制藥企業的目光。
2006年,世界500強的“廣州白云山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投資方城,成立了“南陽白云山和記黃埔丹參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2007年,南陽白云山和記黃埔丹參技術開發有限公司采用自主知識產權“無公害仿野生丹參生產技術”建成我國第一個仿野生基地,成為廣州白云山和黃中藥復方丹參片的“第一車間”。
公司嚴格按照國家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規范化生產,已形成了“公司+科研+丹參專業種植隊+基地”(工廠式)的生產經營模式。采取訂單種植和反哺農業的方法,以無償和有償的方式為藥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河南農業大學負責技術培訓、信息支持和科技創新,幫助企業搞好現代農業管理和規范化生產;丹參協會主要負責基地面積落實,按照技術操作規程,組織基地生產,幫助企業搞好產品收購。這種校、企、農聯結機制目標明確,責權明析。連片種植,藥農生產的丹參全部銷往廣州白云山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和上海中西制藥。
中藥材產業實現了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諧共贏的目的,有力地促進了方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效均得多方共贏
富民強縣共同致富
如今,方城縣丹參產業已經形成成熟的標準化生產模式,丹參已經成為富民強縣的好產業,廣大藥農致富的金鑰匙。“仿野生中藥材生產”,較好地保證了丹參藥材生產的質量,實現了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均得、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經濟效益節節攀高。仿野生中藥材生產每年可為國家節約大量耕地,而生產的又是無公害和綠色藥材,比其他種植方式生產的藥材,每公斤價格提高50%,每畝凈增收1500元。以裕丹參為主開發的“八味丹參茶”深受消費者歡迎,直接增加經濟效益4000萬元。
社會效益可圈可點。仿野生裕丹參GAP生產工程是藥用植物野生資源撫育、就地保護及栽培三者的完美統一,從而保證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高了農民群眾的科技意識,推進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和應用,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環境效益無可估量。在野生撫育和仿野生栽培中,實現了撫育與仿野生基地所有權的專有化。通過仿野生栽培,完全克服了野生藥材濫采濫挖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并對淮河、長江中下游的生態保護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目前,方城中藥材生產基地面積達7萬畝,建有一個近8000畝集藥材品種展示、參觀學習、科普教育、實驗實習、示范推廣種植技術于一體的藥用植物園,成為河南第一個生態藥用植物園區;一個百畝科研基地;一個300畝仿野生丹參種子生產基地;一個400畝丹參種苗產業化生產基地;3萬畝裕丹參規范化種植基地,年產中藥材2500萬公斤,主要銷往廣州白云山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上海中西制藥等全國知名大企業,并出口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產值達1.8億元。南陽白云山和記黃埔丹參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正在擴建一座現代化裕丹參深加工廠,10月份投產后,可實現年產值2億元;2009年3月份自主創新研究的 “無公害仿野生丹參生產技術”已獲國家發明專利。
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道地丹參遍山野,根紅葉茂花更香。勤勞智慧的方城人民,正在創造“裕丹參”更加輝煌的明天,隨著丹參產業化鏈條的不斷完善,競爭力的不斷增強,丹參的產業化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原標題方城“裕丹參” 藥香溢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