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南陽黃牛是我國耕牛的一大傳統名牌。它體格高大,皮質優良,肉質細嫩,耐粗飼,適應性強,遺傳性穩定。然而,當越來越多的“鐵牛”隆隆駛入田野時,當越來越多的“肥;疱”和涼拌牛肉被端上餐桌時,南陽黃牛在新時期的市場命運卻越來越不濟:長期的役用選擇,使它變得增重較慢,后軀發育差,肉用性能低,產奶量少。它的用場和價錢顯得相形見絀。
1999年11月以來,實施“全國農業科技跨越計劃”不過一年多時間,南陽黃牛就搖身一變,成為一種“新牛”。 新牛從外觀看,變“胖”了:背和腰寬廣平直,后軀發育好,原先的尻部尖斜等缺點已不復存在,呈現出明顯的肉牛體型。來自南陽市黃牛良種繁育場等地的情況表明,新牛同時變重了:有的牛犢比本地牛犢出生重量提高12.1千克,6月齡體重平均提高32.5千克,育肥牛日增重達1.28千克以上。 從體質看,新牛變結實了:無難產現象發生,耐粗飼,易飼養,飼料轉化率高,深受農戶歡迎。從肉質看,優質肉率高,屠宰率高,一級切塊率高。其中,有些品種屠宰率達68%~70%,肉質嫩度增加,風味得到改善,質量已相當于進口的高中檔牛肉。最重要的是價錢:每頭雜交牛增值300~500元!
南陽黃牛發生了“革命”,從傳統耕牛變成了優質、優價的肉牛。
南陽黃牛變肉牛,得益于雜交改良新技術的應用。這是一種跨洋越海、多品種參與的遠緣雜交: 例如,比利時藍白花牛生長快,但皮質較差;意大利皮埃蒙特牛出肉率高,肉質細,皮質也差;德國黃牛體格大,生長稍慢,皮質好…… 而南陽黃牛雖然生長慢,出肉率低,但有耐粗飼、皮質好的優點。雜交包括兩個品種之間的二元雜交和三個品種之間的三元雜交。通過篩選最佳的雜交組合,使新一代南陽黃牛兼具父本、母本的綜合優良性狀。
從國外引進現成良種牛用于雜交,有運輸不便、價格較高等缺點。在南陽黃牛改良中,實施“跨越計劃”項目的首席專家、河南省農科院徐照學博士推出了一項新的核心技術——胚胎移植。所謂胚胎移植,就是為了加快良種肉牛繁育,首先給選定的良種母牛注射激素,使之由平常的排一兩個卵,超額排到8個卵左右。再通過良種公牛人工授精,獲得8個左右的胚胎。進行胚胎分割,可獲得更多的胚胎。把這些胚胎分別移植到普通母牛的子宮中,一年就可以繁殖幾頭甚至十幾頭優良牛犢……
徐照學博士利用國內外領先或先進技術的組裝與支撐使南陽黃牛步入了新的廣闊的天地。使南陽黃牛變新牛的這個“全國農業科技跨越計劃”項目,全稱是“優質肉牛生產綜合配套技術體系試驗示范”。通過一年的實施和產業化經營,即取得了多方效益:應用胚胎生物工程技術,獲優質種牛107頭,取得效益160.5萬元; 推廣肉牛飼料飼養配套技術,獲效益36萬元; 推廣防病疫苗,獲效益38萬元;肉牛冷凍精液銷售,獲直接效益16萬元; 示范區肉品加工和皮革加工,獲經濟效益3500余萬元……
農戶增收同樣顯而易見:新野縣畜牧局的報告稱,皮埃蒙特肉牛改良南陽黃牛后,使養牛戶平均每頭牛增收400元。南陽黃牛向商品肉牛轉化的這場“革命”,使食品工業、飼料工業、制革工業、生化制藥工業出現了新的“興奮點”。對農民來說,喊了多年的“趕著黃牛奔小康”已不再是夢想。(王 志)(原標題:南陽黃牛變“新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