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歷史上,四大懷藥的文化傳承,始終與一個名鎮全國的商幫組織密不可分,這個商幫就是由懷慶藥商組成的懷幫。在焦作所轄的武陟、溫縣、沁陽、博愛等六縣市,種植和加工懷藥的藥農和藥商世代相傳,都有十分清晰的傳承人譜系。
明朝末年,劉村李氏始祖李倜帶領四個兒子自山西洪洞移民遷至今博愛劉村,最初靠種植販賣懷藥鮮貨為生,后來開店經營,創建了一個擁有多家分店的懷商老字號 ——協盛全,產品遠銷天津、濟南等地。到了第三代李國順當家時,他看到經營懷藥鮮貨同加工后的正品價格相差懸殊,于是派店員外出學習懷藥加工技術,自辦加工作坊。由于嚴格遵古法炮制,工藝精細,協盛全的懷藥迅速享譽海內外,分店遍及開封、武漢、衡陽、廣州、上海等地。
劉村李氏后人李裕光:(在太平天國阻斷南藥北進路線時,北京老字號同仁堂一度因原料緊缺而生產停頓,陷入經營困境。協盛全聞訊急調各分店庫存藥材低價賒銷甚至無償相贈,幫助同仁堂渡過難關。同仁堂復興后,與協盛全成為至交,所需“四大懷藥”均由協盛全提供,這種關系一直保持到解放后公私合營時。)
據史料記載,早在明末,懷慶府的懷藥生產銷售已形成規模,府屬八縣的藥商紛至府城(即沁陽)開設藥材行棧。到了清朝中期,城中藥材行棧已發展到100多家,杜盛興、協盛全、保和堂等在全國開有分店的巨商有數十家,一年兩次的沁陽藥王廟藥材大會吸引四海客商前來交易,系當時國內五大藥材大會(武漢、安國、樟樹、禹州、懷慶)之一,“懷慶藥都”成為我國四大藥都之一。清康熙年間,懷慶藥商形成龐大的“懷幫”隊伍,縱橫全國,富可敵國,成為國內“十三藥幫”的領袖,相繼在武漢、天津、安國等地修建懷慶會館和藥王廟,并開設藥行,懷藥產品通過廣州、香港、上海、天津等口岸銷往東南亞及歐美各國。而經營懷藥的“懷幫”則充分整合歷代醫藥學家的論述和藥典記載,打造了“四大懷藥”的品牌,并借助藥王孫思邈在懷川行醫的歷史傳說,通過大量修建藥王廟,敬奉藥王孫思邈,建立體系完善的懷藥文化,提出“醫不見藥王不妙,藥不敬藥王不靈”的信條,為懷藥罩上了一層神秘的光環。在當地甚至我國臺灣和東南亞等受懷藥文化影響的地區,姑娘出嫁時,在壓箱寶物中總少不了一段系著紅繩的干山藥。(原標題:四大懷藥的傳承與文化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