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銀杏集果用、葉用、材用、綠化、觀賞于一體,是經歷冰川時期而遺留在我國的特有樹種,號稱活化石。隨著科技的進步,銀杏的重要經濟價值逐漸被認識,銀杏的研究與開發已成為國際植物藥開發的熱點之一。中國是世界銀杏的發源地。近年來,我國銀杏產業獲得長足發展。銀杏種植面積和銀杏葉提取物(英文縮寫為 GBE,下同)迅速增加,并開發了幾種有影響的終端產品。銀杏產業已成為我國許多貧困地區的支柱產業之一。但就總的情況來看,我國銀杏產業的發展形勢是嚴峻的。
一、銀杏資源和生產發展
1、自然資源。銀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億多年前的石炭紀,到侏羅紀銀杏屬有20多種,但到新生代第三紀末冰川期后只剩一個種,并且主要孑遺在中國,少量在日本、韓國。由于地球上很多地方殘留了銀杏化石,故銀杏素有“活化石”之稱。目前,在中國浙江天目山、湖北神農架等地還有野生半野生銀杏生長。
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樹齡在百年以上的老銀杏樹達20多萬棵,樹齡在五百多年的有180多棵,樹齡千年以上的有100多棵,在山東、安徽、湖南和四川均發現樹齡達三千多年的古銀杏樹。山東莒縣一棵樹齡高達三千多年的銀杏樹號稱天下第一樹。在貴州有一棵尚未測樹齡的古銀樹:它高50米,樹干直徑4.7 米,樹干中心已空。
銀杏在我國27個省、市、自治區種植,并誕生了“天下銀杏第一市”江蘇的泰興市,“天下銀杏第一縣”山東郯城縣,“天下銀杏第一園”江蘇邳州市銀杏種植園等一批富有代表性的銀杏主產區。
2、70-90年代我國銀杏種植。我國種植銀杏已有1700多年歷史,但在三國(公元220-280年)以前無文字記錄。我國銀杏種植長期是自發行為,較早大規模種植銀杏的地區有山東郯城,江蘇泰興、邳州等。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文革時期銀杏資源破壞嚴重。
70年代各地銀杏種植逐步得以恢復。1979年郯城縣科委、林業局組織建立我國第一個銀杏矮化、早實豐產園。
80年代各地銀樹種植受到各銀杏主產區地方政府的重視。1985年邳州銀杏種植面積已達700多畝,白果產量超過100萬斤。1996年林業部和江蘇省政府把邳州和泰興命名為“銀杏商品生產基地縣”,在兩地掀起了種植銀杏的熱潮,1986-1991年期間邳州銀杏種植面積以60%的高速遞增,1990 年已種植銀杏1.1萬余畝。從1982年起郯城縣開始銀杏品種資源的調查收集,1984年“馬玲5號”、“金墜13號”等早實、豐產品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同時他們大面積推廣銀杏豐產栽培技術,1990年以前山東省銀杏成片園已上萬畝,銀杏50萬株。
進入90年代以后,國際銀杏果葉市場價格上揚,以及科學技術的引入促進了我國銀杏產業的發展,銀杏種植帶來了豐厚的回報,銀杏種植不僅繼續得到各主產區地方政府的重視,而且受到許多銀杏新興地區的高度關注,各地紛紛制定有關政策和規劃促進銀杏產業發展。如郯城縣的“銀杏十五年總體發展規劃”,湖北安陸的“銀杏十億元工程”,“邳州銀杏工程”,“貴州綠色產業工程”,廣西“2010扶貧工程”。此外,河南新縣、廣東南雄、四川德陽等地銀杏種植也獲迅猛發展。
3、80—90年代我國銀杏加工業。我國銀杏葉加工應追溯到60年代末。1969年11月,中科院植物所和北京制藥廠聯合推出用銀杏葉提取物為原料的“舒血寧”針劑和片劑(6911),杭州制藥廠也生產類似產品“冠心酮”,但由于產品內含有較多的酸和酚,未能在國內打開市場。80年代末,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浙江康恩貝集團聯合開發用酒精提取-樹脂吸附工藝生產銀杏葉提取物制劑。90年代初,我國開發了如天保寧、百路達、銀可絡等品牌以GBE為原料的制劑,產品形式有片劑、膠囊、沖劑、口服液等。90年代中期,又推出了斯泰隆、銀杏天寶等產品。同時GBE提取廠也紛紛上馬,規模較大的有邳州富偉生化公司、偉港公司、山東昆崳山制藥廠、貴州銀杏公司等。據不完全統計1995年全國GBE提取廠有100余家,生產能力60余噸。1997年GBE生產企業有約60余家,GBE產量100噸左右。
很多地方對白果進行了開發,但規模和影響都較小。除直接食用外,以白果、白果原汁為原料開發的主要產品有:白果罐頭、白果露、白果汁、銀杏蜜、白果口服液、白果酒等。
90年代,銀杏外種皮的研究也開始起步,主要機構有揚州大學醫學院、中國藥科大學等單位,但還沒有規模生產的產品推向市場。
二、銀杏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整個產業缺乏整體規劃,盲目發展嚴重。主要表現在:一是各地方銀杏種植、GBE提取和制劑往往脫節,各環節之間信息交流困難,區域銀杏產業規劃不合理或缺乏可行性,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二是國家銀杏產業總體布局缺乏規劃,地方保護主義現象嚴重,盲目競爭,導致各地產業小而全或畸形發展,資源、資金浪費嚴重。骨干企業與各地方沒有形成有機聯系,地方銀杏葉質量、銷售無保障,企業收購的銀杏葉質量不穩定,甚至舍近求遠去外地采購銀杏葉,增加了成本。三是企業間的聯合不夠,導致在對外交易中相互壓價,無力開展有巨大的影響的科普和廣告宣傳,市場開拓困難。四是科研工作沒有優化組合。基礎研究、開發研究和市場開拓沒有有效接軌,科技的先導作用和前瞻性未能在市場競爭中體現。
2、種植面積大,粗加工企業多,總體效益不高。我國銀杏種植發展很快,并得到許多地方政府的支持。據估算,到1997年6月我國銀杏種植面積已達65 萬畝;到1998年初,僅幾個主要產區的種植面積已達60萬畝,而且還有一些地方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種植發展計劃。目前,銀杏葉、果的供求已趨于平衡。如果任其發展,不搞好宏觀調控,一旦國際銀杏果、葉及GBE市場有變化,我國銀杏原料將供遠遠過于求,銀杏產業必將蒙受巨大損失。
據估計,1997年我國有GBE生產廠60余個,實際在生產的GBE工廠約20余家,其中年產GBE實際產量超過10噸的也不過幾家。可見,我國粗加工企業多,但產量低,企業技術力量不足,效益低,多數工廠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總體看來,我國粗加工企業數量多,總體效益低。
3、科研深度、廣度不夠,新產品開發的投入不足。我國銀杏科研力量雖然初具規模,但整體來看系統性不夠,許多科研單位沒能和企業有效結合。結果,一方面科研成果難以轉化成產品,科研經費不足,許多科研專家對銀杏新領域以及難度和規模較大的基礎研究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持觀望態度;另一方面企業缺乏生產指導和先進科研成果,技術力量不足,多數企業包括一些大企業沒有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儲備,他們有的疲于開拓市場,有的為了增強公司抗風險能力,關注開發其他類型產品,導致開發銀杏新技術的資金、技術力量投入少,更是無力或不愿支持相關的科研,產品更新換代及質量提高緩慢。
4、信息閉塞,缺乏市場意識。許多企業家尤其是新建公司、工廠和企業管理人員,或因積累了一定的經濟實力或受有關銀杏開發的高回報的驅使或有地方政府的扶持,對銀杏開發工作熱情高;但對國內外市場的調研少,對銀杏產品市場的風險認識不夠,對市場的變化作出反應或調整的能力差,而是走模仿和照搬的路子,缺乏創新意識,不懂得如何將市場機制引入銀杏產業、生產適銷對路的新產品。
三、當前銀杏產業面臨的形勢
1、我國銀杏產業過分依賴國際市場。1997年我國生產GBE約100噸,其中80%出口國際市場,只有20%在國內消化。因銀杏制劑價格較高,產品的療效尚未被廣泛接受,其市場還有待挖掘;許多銀杏企業規模小,無力大規模投資。所以,我國多數銀杏企業只生產原料,并且主要銷往國際市場。
2、國外產品進占我國市場。國外著名的銀杏公司看好我國市場,我國銀杏產品面臨著嚴峻的國際競爭。早在1995年德國史瓦伯公司的Tebonin產品已在中國注冊,隨后德國的“金納多”、法國的“達納康”進入中國市場,尤其是今年“金納多”水針劑被列入我國基本藥物目錄并進入北京公費藥物名單,對我國的銀杏產品市場的影響很大。在現有的醫療體制下,我國的民族銀杏藥品若不能作為公費治療藥,將嚴重阻礙銀杏產業的發展。
3、我國銀杏企業實力不強,缺乏競爭力。目前我國最大的銀杏制劑廠上海百路達藥業公司1997年銷售額約1億元人民幣,1993年以來的累計銷售額為 2.4億元人民幣,而法國益普生公司1995年銀杏制劑收入為15億法郎(約合20億元人民幣),德國史瓦伯公司1995年銀杏制劑銷售額為6.8億馬克 (約合37億元人民幣),可見國內外企業實力對比懸殊之大。
4、銀杏科研條件和研究水平相對落后。我國銀杏科研小組或室每年有100萬元研究經費的為數不多。銀杏科研投入嚴重不足,科研硬件缺乏或更新緩慢;從事銀杏研究的高素質年輕科研專家數量少,也缺乏吸引人才的手段,科研人員培訓和赴國外交流機會少。這些不利因素制約了我國銀杏科研水平的提高和銀杏產業的發展。尤其是資金投入大、耗時長、應用前景遠的基礎研究和新興研究領域及臨床研究很少有人問津。現有銀杏科研的集成配套不夠,也沒有一個機構或機制從宏觀上進行調控。總體說來無論從科研深度、廣度、與國外同行相比我國銀杏科研水平相對落后。(邱宏偉 晏紹前)(原標題:我國銀杏產業發展形勢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