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為天南星科草本藥用植物。全株由根、塊、莖、葉花和果實等部分組成。仲春由地下塊莖為圓形或偏圓形。中藥上所謂半夏即此。《禮記,月令》載:“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故因此得名。鮮半夏干燥后為生半夏,有毒。生半夏加工泡制后為制半夏。因泡制方法不同,又有法半夏和姜半夏之分。
息縣所產半夏,在同類藥材中為珍品,被稱為息半夏。其特點是個大、潔白、粉足、療效高。9克息半夏可頂外地半夏15克用。制半夏性溫、味辛。能燥濕化痰。和胃止嘔。主治痰濕水飲,胸膈脹滿、咳喘、眩暈等癥,外用可治腫痛。
息半夏歷史悠久,中外馳名。清嘉慶四年所編《息縣志》對息半夏就有記載。據息縣86歲老中醫翟承仁談及祖父在東北行醫時,開藥方常用息半夏。1914年美國為祝巴拿馬運河開航,在舊金山舉辦的萬國商品賽會上,息半夏參加了展銷。建國后,國家將息半夏列為重點出口藥材,遠銷美國、日本和東南亞各國。在香港市場上也很受歡迎。(原標題:息縣特產息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