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農王天玉堅持種玫瑰已有多年

“萬畝玫瑰園”早已名不副實
商水縣家廟村種植玫瑰有200多年的歷史。近十年來,隨著價格的起伏,家廟村的玫瑰種植面積也大起大落。當玫瑰價格升到每斤8元時,家廟村玫瑰種植面積達七八千畝,對外號稱“萬畝玫瑰園”。當玫瑰價格降至每斤0.2元時,花農開始心疼地拔掉處于盛產期的玫瑰,玫瑰種植面積也銳減至200畝。
“萬畝玫瑰園”的起起伏伏和這些年其他農產品的價格起落一樣,折射出的正是農民如何面對市場和農產品如何走深加工之路的問題。
盲目擴大種植面積
花農如坐“過山車”
5月30日,記者驅車從周口出發前往家廟村采訪。記者從周口開車,大概用了十分鐘的時間就到了周口與商水的交界處,距商水界牌不足十米就有一塊商水萬畝玫瑰園的牌子,再往前走3里路就到了玫瑰種植中心村——家廟村。
家廟村種植玫瑰有200多年的歷史,早些時期種植規模一直很小,只是在村里房前屋后或廢棄地及坑塘邊,僅供觀賞或食用。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農民有了自己的責任田后,玫瑰的種植面積才不斷擴大。花農王化乾是家廟村第一位在自留地里種植玫瑰的人,已有30多年種玫瑰的經驗。
“那時還沒有外出打工這個詞語,每當玫瑰盛花期,許昌益民食品廠就派業務員來收購,種的面積都不多,換點零錢花,當時每斤能賣到1.4元,已經是不錯的價格了。”談到那時的價格時,王化乾更多的是欣慰。
由于玫瑰盛花期在麥收之前,而管理期又在秋收之后,在時間上不影響老百姓耕種糧食作物,家廟村種植玫瑰的面積也不斷擴大,客商收購后運到外地,用作食品、化妝品等行業的原料。當時由于玫瑰售價在每斤2元上下,農民種植玫瑰的積極性一般。2000年前后,市場行情有了變化,玫瑰的價格每斤上升到8元,一畝地收入近萬元,這讓很多人看到了賺錢的機會,村里人紛紛拔掉田間的麥子插上玫瑰枝。到2002年,在家廟村的帶動下,以家廟村為中心,周邊玫瑰面積達七八千畝,有了“萬畝玫瑰園”之稱。
然而,2003年的一場“非典”讓“萬畝玫瑰園”一蹶不振。當時正是玫瑰盛花期,村民左等右等也沒等來客商,玫瑰的價格一路下跌,最低時一斤只賣0.2 元,氣得花農把整筐的玫瑰花瓣倒進了河里,拔掉玫瑰種上糧食作物,田野里見不到連片綻放的玫瑰花了,玫瑰種植面積一下子銳減到200畝。過了一兩年,玫瑰價格上揚,一些花農又開始大量種植。如此來回反復,花農不知所措。當年的“萬畝玫瑰園”,如今只剩幾百畝。
玫瑰價格反復無常
花農抱怨遭“暗算”
每年5月初,處在周口與商水兩城之間的家廟村,就會迎來幾位從江蘇、天津、山東等地來收購玫瑰的客商。在村里中介人的幫助下,客商們設點收購,經過簡單加工后運走。
花農大都不了解玫瑰的市場行情,賣多少錢大都是客商說了算。如果收購的缺口較大,客商就會主動提價;如果玫瑰量大,收購任務很好完成,就可能會壓價。不少人把怨氣撒到收購商身上,認為他們在暗中操縱價格。對花農的質疑,客商們很少正面回答。
花農王天玉告訴記者,今年5月份20多天的收購季節,價格的變化就有十多次,月初每斤能賣8元,后來最低降到3.5元,玫瑰花的價格每斤若是在4~5元,種玫瑰還是有錢賺的。
家廟村的一位中介人告訴記者:“玫瑰的價格取決于國內國際市場,一兩個客商沒有定價的權力。至于價格小浮動,主要看每個客商當年的需求。”花農們雖然埋怨客商壓價,但更多的是害怕他們不來收購,收購季節客商多了花農們心里就有底氣,價格有點浮動并不重要,能把玫瑰賣出去,把錢揣進兜里心里才踏實。
深加工之路走不通
“柳暗花明”何處尋
玫瑰采摘后易變質,不能久放,又加上深加工沒有跟上,只是坐等外地客商來收購。玫瑰深加工,既可增值,又能擺脫客商的左右,家廟村的花農也想走這步棋。2004年起,村里多次組織花農外出考察,見識了玫瑰醬、玫瑰茶、玫瑰香枕等系列產品。
取回的致富經能用得上嗎?提煉玫瑰油,需要很大投入和復雜的技術,花農根本不敢想這條路。簡單深加工能***他們遇到的難題嗎?2004年,村里建起了十多個腌制玫瑰花瓣的大池。幾萬斤經過初加工的“半成品”,送到山東、天津等試銷,結果,要么是加工品質不過關,要么是市場行情不好,幾乎一點兒都沒有賣出去。也有人嘗試把花蕾烘干聯系超市、商場出售,可惜產品沒有名氣,銷量極小,這條路也被堵死了。幾年前,周口市一家農業開發公司準備在家廟村附近建廠,從事玫瑰深加工,帶動當地玫瑰產業,但最終也因市場、資金、技術等因素不了了之。
如今,家廟村的玫瑰種植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客觀地說,多年來,玫瑰給家廟村花農帶來了一定的收益。一般情況下,玫瑰畝產能達到七八百斤,即使每斤2元,一畝地也能收入1000多元。再加上有長年的種植習慣,花農們 對于玫瑰有種割舍不掉的感情。然而,價跌之際擔心賣不了好價錢,價高之際后悔種得太少,這種“提心吊膽”的日子不知何時是個頭?花農們盼望著“萬畝玫瑰園”真正名副其實的日子快些到來,盼望著能靠種玫瑰能多掙一些錢!(原標題:玫瑰價格反復無常花農抱怨遭“暗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