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為世界蘋果的主要產區,而中國蘋果的種植區,論口感新疆蘋果為上,并從西向東漸差。論品相,則山東蘋果為上,自東向西漸差,而寺河山地處河南、陜西交接區域,秦嶺以東,氣候濕潤,故而寺河山蘋果擁有著可以與山東蘋果相媲美的品相,且該山海拔在800米-1300米之間,全年平均晝夜溫差在18攝氏度,極有利于蘋果中糖分的凝結,口感較新疆蘋果毫不遜色,并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更高。所以說河南靈寶蘋果融東西地域的優點,為中華蘋果之翹楚,被譽為“中華名果”,寺河山也被農業部評為“亞洲第一高山果園”。但受制于其產量較低,所以并未為世人所熟知。
“悅果”蘋果系列中的極品、尚品均采摘自河南靈寶市寺河山,其中極品系列則采摘自寺河山海拔1200米,這一區域為培育頂級蘋果的最佳區域,高則不如其脆,低則不如其甜。并且河南靈寶蘋果在生長期、膨脹期均為套袋種植,避免與外界接觸,享受著如同嬰兒在無菌恒溫箱中的生長環境,絕不含有農藥、化肥等有害物質的殘留。極致的口感、豐富的營養、純潔的果面是寺河山蘋果的獨具特質。
河南靈寶是我省最大的蘋果基地,產量已達一億數千萬斤。河南靈寶蘋果的栽培歷史,清代縣志有記載。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閿鄉縣志》載:' 蘋果,有亦不多'。1923年,河南靈寶實業家李工生從煙臺、青島等地購回西洋新品種蘋果樹苗,傾其家產,慘淡經宮營,幾經周折,終獲成功。三十年代,全縣蘋果園近3000畝,年產20余萬斤。品種有倭巾、不國光、伏花皮等。全市果園僅300余畝,年產100余噸,直到建國后才有了突破性進展。1956 年,河南靈寶市在海拔1300米高的寺河山建起了300畝國營園藝場,被譽為“亞洲第一高山果園”。1992年全縣蘋果總產15萬噸,行銷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不僅在港、臺地區受歡迎,而且在獨聯體、蒙古、港臺和東南亞各國也很受歡迎。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蘋果生產成為河南靈寶市發展經濟的“龍頭”,發展到10萬畝。1998年河南靈寶蘋果被中國果協授予“中華名果”稱號;2002年8月,該市30萬畝蘋果通過國家驗收,獲無公害農產品標志。新紅星、金冠、紅香蕉、紅富士、國光等品種在歷年全國鑒評會上獨占鰲頭。
如今,在寺河山區的東村鄉和寺河鄉,分別立著“創業者紀念碑”和“建設者紀念碑”,是為了紀念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開創河南靈寶蘋果種植業的人們。除此以外,在河南靈寶人的心中還有一塊碑,是為河南靈寶果業的奠基人、先行者李工生而立的。(原標題:靈寶蘋果:中華蘋果之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