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解正陽優良生豬品牌化制勝之道
2012/8/3 10:24:5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淮汝河畔,正陽畜牧業30年奮飛起航。全國生豬調出第二大縣,河南優良生豬生產第一大縣,江國故里十三載鋪就輝煌。
13年,正陽人會聚起如縷的拼搏時光;13年,正陽人融聚起畜牧業的光榮與希望。“正良”、“正龍”、“諸美”牌生豬馳騁八方。
“正陽縣作為全省生豬生產大縣,要高度重視畜產品質量安全,促進生豬生產健康發展。”今年4月7日,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國慶到正陽考察生豬生產,對正陽的生豬生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希望。
5月12日,豫南地區畜產品質量安全技術研討會在正陽召開。“安全、優質、環保、高效”成為這次大會倡導的鮮明主題。
規模優勢向標準化的集約生產轉變,基地優勢向產業化的經營加工轉變,品質優勢向生態化的質量安全轉變,技術優勢向社會化的服務體系轉變。時下正陽,傳統畜牧業正大步邁進現代畜牧業。
一位“雙強”黨支部書記帶富一個村
王勿橋鄉黃莊村,3000人的小村,一個外欠賬曾達120萬元的窮村,因為有了她,如今戶均存款8萬多
她就是“全國三八紅旗手”,駐馬店市人大代表、“雙強”村黨支部書記李峰。村民們都說,是她為父老鄉親刨去了窮根。
1998年,她從天津購來新品種母豬200頭,投資100多萬元,建成了全縣第一個私人現代化養豬場,年利潤60萬元。
她讓丈夫給大家講解飼料配制、防疫消毒、雜交配種等畜牧養殖新技術。只要群眾愿意養豬,她擔保貸款,困難戶無償資助。
2007年底,李峰又集資融股500多萬元,帶頭擴建年出欄生豬1萬頭的規模養豬場。隨后,全村又相繼開建6個養殖小區,年出欄生豬均在5000頭以上,全村年出欄生豬達8萬頭。
2009年7月,李峰牽頭成立了“黃莊村農民養豬專業合作社”,通過了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證,各養殖小區達到了供種、防疫、配料、銷售、分戶核算的“五統一”。
李峰說:“關鍵時刻是黨的政策幫了我,是黨員就不能只想著自己,帶領群眾致富才是對組織的最好回報。”
一群“創業明星”引發全縣養豬潮
王立新,大林鎮養豬大戶,曾是下崗職工的他如今是正陽生態環保養豬第一人。
走進他的養豬場,看到一群群子豬正嬉戲在“發酵床”上,聞不到腥臭味兒。場長王立新說:“有了這張‘床’,子豬腹瀉現象比以前少多了,而且還不用每天出糞、消毒,省時省力又干凈。”
吳中友,河南奧欣牧業育種有限公司總經理,在崗創業楷模。
兩年前,正陽縣委、縣政府鼓勵各類人才投身經濟建設主戰場,吳中友積極響應。有人勸他:不缺吃,不缺喝,圖個啥?萬一賠了咋辦?
2008年秋,身為一家國有生豬企業技術總監的他,借貸1000多萬元,在崗創辦起年出欄1.5萬頭的標準化養豬場。奧運年“奧欣牧業育種有限公司”悄然掛牌,漸走漸強。
李俊毅,鄭州牧專畢業,大學生回鄉“創業新星”。
2009年,李俊毅放棄省城一家公司重金相邀,聯合26家股份人,組建正陽縣“正泰”種豬場。他自己擁有股份51%,招聘6名大學生,建起年出欄育肥豬5萬頭,配備水溫空調,屬全縣獨有的國家二級標準化養殖場。正是這些自我超越的“創業明星”,引發了正陽大地的養豬熱潮,點燃了全民創業激情。2007 年,正陽被國家認定為全國生豬調出第二大縣。
2010年,正陽勢頭更為強勁。農民年人均純收入49%來自畜牧業,而養豬一項的貢獻率則達到85%;全縣發展年出欄10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 479個、3000頭以上的160個、5000頭以上的86個,規模養殖比重達80%;全年生豬存欄165.5萬頭,出欄228.6萬頭,同比分別增長 18.2%和7.3%。
一方決策者走活產業興盛一盤棋
2010年,上海世博會盛大開幕。
盡管盛夏火辣,洪水肆虐,然而在正陽這個全國優良生豬生產基地縣,暑熱、水災未能阻擋一輛輛滿載“正良”牌生豬的運輸車源源南下,每天5000余頭的對外供給,讓這個名副其實的全國生豬調出大縣顯得格外繁忙。
立足全省首家農業標準化示范縣、生態農業示范縣,背依正陽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這座靠山,正陽縣委、縣政府歷屆決策者圍繞改良品種、擴大規模、穩定提升的發展理念,始終堅持做好生豬經濟大文章,走活了產業興盛一盤棋。
1998年至今,正陽已連續13次奪得“河南優良生豬生產第一大縣”金冠。探究正陽生豬產業的成功奧秘,我們不難發現——
目標始終如一。2006年底到2007年初,受市場價格下滑的影響,全國的生豬生產都受到嚴重沖擊,正陽整個生豬生產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作為生豬大縣,他們應邀在成都、北京、武漢等地參與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獎勵政策的座談討論,最終形成的“十全大補”政策的核心內容,如獎勵到縣、扶持重點、提高門檻、多調多獎等,就是他們代表河南提出的意見。他們在全省率先出臺了加快生豬生產的意見,畜牧業生產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把畜牧業生產任務和養殖小區建設等各項指標,納入對鄉鎮管理的目標體系,明確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將生豬生產任務層層分解,嚴格兌現獎懲。
規模政策激勵。重點支持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建設,對新建年出欄3000頭且建筑面積達到2500平方米者,每座獎15萬元;新建年出欄1萬頭且建筑面積達到8000平方米者,每座獎80萬元。整個“十一五”期間,他們累計爭取上級能繁母豬補貼、保險和生豬防疫、養殖小區建設等政策性項目資金達1.1 億元,獲得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5428萬元,縣財政累計投入3680萬元,金融機構累計放貸5200萬元,用于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的獎勵資金達2425 萬元,帶動了大量民間資本投入畜牧業發展。
補貼養殖優化。25家標準化生豬規模養殖場,申報通過省、市級無公害畜產品企業產地認證。各項補貼與其保險同步進行,全縣建人工授精站238個,養殖專業合作社遍布城鄉。
疫病防控嚴密。建立群防群控動物防疫機制,重大動物疫病防治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全縣畜禽普免率、建檔率、免疫證發放率、耳標佩戴率均達到100%,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免疫率常年保持100%。
加工引借外力。通過企業改制和招商引資等形式,組建22家畜禽產品加工企業,特別是楓華集團精深加工項目,年綜合加工100萬頭生豬,現代畜牧業推進步步為營。
正陽生豬生產“十三連冠”帶來的啟示
作為河南省畜牧強縣、畜牧業發展重點縣,正陽境內會聚了國家級和省、市級種豬場7個。三元雜交模式在這里已推廣使用30多年,早在上世紀70年代,正陽就被省政府定為供港活豬生產基地,輻射帶動全縣養豬業蓬勃發展。
進入新世紀,正陽生豬生產步入了集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于一體的產業化經營軌道,生豬良種率達到100%。正陽商品生豬90%外調,自用率僅為10%左右,多年來為國家肉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正陽縣養豬行業協會會聚各路精英2000多人,在全國率先為全縣生豬集體注冊“正良”、“正龍”和“諸美”牌商標,一舉打破了養豬戶各自營銷的傳統習俗,正陽商品生豬得以頭頂商標,獨闖天下。
生產有貢獻,全國有地位。正陽生豬生產在質的方面、量的方面和品牌方面的強大優勢,造就了全省優良生豬“十三連冠”的蓬勃之勢。
正陽大力推進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快速轉型,帶給我們諸多啟示:
集約化經營是方向——穩步發展工廠化的現代畜牧養殖企業,引進、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實施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畜牧業生產方式,逐步提高畜牧業現代化水平。
標準化生產是關鍵——一流企業做標準。突出抓好品種的優質化,積極發展無公害、無污染的綠色養殖加工,從產地環境、投入品管理、飼養全過程到市場銷售,都力爭做到標準化。
產業化開發筑體系——以加工帶基地、促發展,采取銀企聯手、股份合作等途徑,發展一批服務領域寬、組織化程度高、經營機構健全的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
特色化推進促競爭——以畜牧部門為依托,加大品種改良力度,實行供種、防疫、技術服務、收購“四統一”,做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形成競爭優勢。
制度化防疫保安全——高度重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加強力量,保障經費,嚴格督導,依法治畜,保證效果。
而今,如何將生豬養殖大縣盡快轉化為生豬加工強縣,以此加快項目建設,推進縣域特色經濟實現新跨越,也是擺在正陽人面前的一項重任。
近年,通過引資招商,正陽先后組建了楓華發展、國立肉食、鮮潤食品、華強肉聯等畜牧深加工企業,加快了畜牧大縣向畜牧強縣的轉變步伐。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隨著這些產業化龍頭企業的陸續建成投產,正陽縣生豬生產的特色經濟優勢會愈來愈強。現代畜牧業新的航船即將起錨,中國養豬業未來發展的趨勢與方向看準正陽。(楊軍民)(原標題:探解正陽優良生豬品牌化制勝之道)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 原文時間:201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