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酥梨成熟的季節,起伏的山嶺上濃郁的梨香沁人心脾,微風中,碩大的酥梨在樹枝間探頭探腦,煞是喜人,車子穿行在迂曲如帶的林果路上,就如同行駛在一望無際的圖畫中。這,就是泌陽縣馬谷田鎮下河村的萬畝林果基地。
車子停在曲徑通幽的一四合小院旁。男主人王道周弄清我們的來意后,憨厚地笑了笑,講起了他與愛人的“梨園情”。
“10多年前,這里的山是光禿禿的,風吹沙滿天,下雨泥無邊;山上蓄不住水,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王道周說,“因為窮,村里大小光棍50多個。”
1992年,已跨入大齡青年門檻的王道周參加了村里的治山大軍。
一晃10多年過去了,到2007年,下河人累計投工250多萬個,治理荒山2萬余畝,共發展以梨為主的林果70多萬棵,下河村人均純收入突破5000元。
“就是因為這個梨園,俺才和愛人走到了一起!”王道周說。
“你們一年有多少收入?”筆者插話道。
“俺這幾百棵梨樹,加上林下間作的花生,一年'進賬'也就3萬多塊吧。”王道周說。
“像你們這樣的在全村該是富裕戶了吧?”筆者問。
王道周臉上顯得有些尷尬:“俺村有小轎車11輛,手機、摩托車戶戶都有,俺在村里頂多是中等水平……”
“由于山上全部栽上了樹,刮大風時不再黃沙亂飛,下大雨時也見不到泥水橫流啦。”
“你們生活富裕了,想過搬到城鎮住嗎?”筆者問。
“俺們這里果樹多,環境好,好多城里人說俺這兒是'天然氧吧',一到節假日還到我們這兒旅游呢。”言語中對下河人創造的環境充滿了自豪。(張成亮,劉藝)(原標題:泌陽縣馬谷田鎮下河村:山上酥梨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