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大隗鎮保留著千年手工造紙術

2013/8/16 11:46:43 點擊數: 【字體:

    
    被譽為“造紙之鄉”的河南省鄭州新密市大隗鎮,至今唯一還在用手工造紙術造紙的就是村民黃保靈。

    黃保靈在家中齊腰深的“腳坑”里,用一竹制的器物在一個大水坑里撈紙漿。他手腕一抖,竹制器物上便沾一層米色的紙漿,控一下水后,他把竹制器物往下一扣,3小張麻紙就成形了。

    黃保靈說,這道工序叫抄紙,也叫撈紙。面前的水坑,叫“陷坑”,坑底排列了一層竹子,下面壓著的就是紙漿。用一邊的木桿搗下面的竹子,紙漿就會從下面冒出來,他再用另一根木桿攪一攪,就可讓“陷坑”里的紙漿變得均勻。

    黃保靈說,撈紙全憑經驗和手感,一張紙的厚薄和均勻,全看撈紙人的技術,竹器入水過深,上面的紙漿就太多,“撈”出的紙張就厚,竹器入水太淺紙張又太薄。撈紙時用力不勻,竹器上沾的紙漿就不均勻,“撈”出的紙也會厚薄不均。

    撈出的濕紙平攤在木板上后,下一步工序是壓紙。黃保靈把濕紙一張張放到“陷坑”里,堆到半尺多厚時,他就用一塊木板壓在上面,再在木板上面壓幾塊石頭。這個工序就是為濕紙去水,時間一兩個小時。壓過的紙密密實實地粘在一起,還得往下面“飲水”,然后才把紙張一張一張揭開,并一張一張地貼在墻上風干。

    20年前,村里像黃保靈這樣造紙的手工造紙作坊有60多家,后來,大家都改為“機械化造紙”,并且發展到了二三百家,只有黃保靈一家仍用古法老工藝造紙。

    “我從早上6時一直忙到下午6時,最多只能造700張紙,收入四五十元錢,一般人可吃不了這份苦。” 47歲的黃保靈說,村里年紀比他小的人,已經沒人會這樣做了。許多人笑他傻,同樣造紙賺錢,為啥不裝個造紙機?“我到現在還不想放棄這個作坊,就是不想讓這項有上千年的歷史工藝失傳。”

    據新密市文化館館長李宗寅介紹,大隗鎮是全國有名的“造紙第一鎮”,手工造紙已有1000多年歷史,起源于東漢蔡倫發明的造紙術,手工作坊均以蔡倫為祖師,大隗鎮還敬祀有“蔡仙廟”。東漢初年劉秀的大司徒侯跋從蔡倫處學得此技藝,又將此技藝傳給大隗鎮的侯姓后人。李宗寅說,黃家沿襲的手工造紙已被確定為新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全力申請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標題:大隗鎮保留著千年手工造紙術】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2009-02-19 作者:拜存星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