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紙
水坑里“撈紙”,古老“算盤”計數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新密市大隗鎮大路溝村黃保靈的家中時,他正站在齊腰深的“腳坑”里,用一竹制的器物在面前的一個大水坑里撈著什么,只見他手腕一伸再一抖,竹制器物上面便均勻地粘附一層米色的紙漿,稍微控一下水,把器物往右側一扣,很快,三小張濕漉漉的麻紙就成形了。
“我現在干的活,在手工造紙的工序里叫抄紙,也叫撈紙。”黃保靈邊忙邊向記者介紹說,他面前的水坑,叫“陷坑”,用于盛放清水和紙漿。腳坑一般是在陷坑周圍挖就,主要是撈紙時用,省得師傅們為彎腰所累,多為長方形。陷坑的底部有一層竹子密密地排列著,下面壓的是紙漿。如果陷坑上面的紙漿撈稀了,就用一根木桿搗下面的竹子,紙漿就會從底下冒出來,攪勻之后就可以繼續撈“紙”。
撈出來的紙一張一張地摞在一起,每往上面摞一次紙,黃保靈的手指都會在面前的水泥地面上挪動一下扣子,黃保靈說,那是他的“算盤”。記者仔細一看,只見水泥地上劃著方框,扣子一會兒被他推到上方,一會又被推到下面,看不懂那是啥意思。黃保靈解釋說:“這也是一個計數器,像算盤一樣逢十進位,扣子就相當于算盤珠子。這些濕紙摞在一起,不好查數,用這種方法可以記住紙張的數量,現在,紙的數量已有270多張了。”
“撈紙其實全憑經驗和手感,一張紙的厚薄和均勻,全看撈紙人的技術,如果把竹制的器物伸到水里過深,上面粘附的紙漿太多,紙張就過厚,入水太淺紙張就會太薄。如果撈紙時粘附的紙漿不均勻,則同一張紙又會厚薄不均。”黃保靈說,撈出濕紙后,下一步工序就是壓紙了。
大石頭壓水,濕紙貼在墻上風干
黃保靈指著陷坑邊堆放的幾塊大石塊說,濕紙堆到半尺多厚時,他就會用一塊木板壓在上面,再往木板上面壓幾塊石頭,這個工序就是為濕紙去水,時間約一兩個小時。
在距黃保靈家100米的一戶農戶家,記者見到了七十高齡的呂愛榮。一上二樓,就見貼著瓷磚的墻上,到處都糊著一排排麻紙。呂奶奶說,那是剛剛貼上去的,如果太陽好,下午就可以揭下來,就是成品紙。
呂奶奶把一摞壓干的紙豎放在面前的架子上,拿起一只杯子,沿著紙的上面往下慢慢澆水,這個過程就是“飲水”。經水浸潤后,被緊壓在一起的紙可以一張一張的揭起,呂奶奶一只手揭起一張濕紙按在墻上,另一只手拿著刷子輕輕一掃,一張紙就牢牢貼在了墻上。
“大機械造紙的廠子里,這道工序也不用手工做了,它那里有烘筒,壓制的紙張經過烘筒后,出來后就是干的。”黃保靈說。
在另一個房間里,記者見到了一摞一摞的成品紙,紙呈正方形,用于寫字的一面手感光滑。
據黃保靈講,與機制紙相比,手工造紙具有柔軟、吸水性強、耐拉力強等特點。手工造紙的種類很多,根據紙漿原料不同,所造紙張的性能、用途也會有所不同。解放前,大隗鎮手工造紙還曾用于中央日報的印刷。目前,手工造紙除了用于書法繪畫,還可用于炮捻、中藥包裝紙、包裝箱用紙,以及印刷品用紙。以前多用于糊窗戶、糊頂篷,因為風不易吹爛。一些部隊和廠礦還用柔軟和吸水性強的手工紙代替白棉布,擦拭槍炮和機械。現在,用于繪畫和書法的宣紙就是這么造出來的,只是造宣紙的紙漿,要比造麻紙的漿好。目前,他的麻紙全部銷往外地,都是專門訂購的。
傳承千年的手工造紙技藝處境尷尬
在采訪的空隙,幾個村民前來看熱鬧,他們說,這就是當年蔡倫發明的造紙術,現在隨著大工業的發展,快要失傳了。
接著村民的話頭,黃保靈感慨地說,20年前,村里像他這樣的手工造紙作坊大約有六七十家,目前,大隗鎮造紙廠有100多家,全部實現了機械化,只有他一家還在沿襲著傳承千年的手工造紙技藝。
“我從早上6點開始,一直忙到下午6點,中間除去吃飯上廁所,一天只能撈700張紙,一天才能掙四五十塊錢。”黃保靈談起手工造紙的窘境,笑得很勉強。“我今年46歲,年紀比我大的,可能還會這項手藝,可他們大多干不動了。年紀比我小的,也沒人學沒人會了。”黃保靈說,為了養家糊口,他家雖保留著手工造紙的全套器具,但前造紙漿的工序,由于勞動量太大,他已經省略了,所用紙漿,都是大機械生產出來的。“我的父親已77歲了,我的父親的爺爺在清朝中期到大隗鎮紙坊村侯氏作坊學習手工造紙技藝,現在已沿襲了五代,將近200年的歷史。”
為了保護這項技藝不致失傳,他一面堅守著后面的幾道手工造紙工序,一邊也在為自己想著“出路”。“最好的辦法是政府出面,讓這項技術保住。要是我個人想法,最好是在旅游景點內,作為一個參觀項目對游人開放,一是為了讓人們了解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二是傳承人能夠混點錢養家糊口。手工造紙投入不大,如果全套器具配齊,二三十萬元足夠。”
專家呼吁
搶救瀕臨失傳的手工造紙技藝
手工造紙面臨失傳的困窘,也引起了一些專家學者的擔憂。在新密市文化館館長李宗寅先生的奔波下,黃家沿襲五代的手工造紙已被確定為新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全力申請成為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李宗寅說,手工造紙約有幾十道工序,原料以桑樹、枸樹皮和稻草為主。這些樹皮切成同樣的長度,捆好后埋在水里泡制一周,等皮上的雜質和表皮泡透,再和上石灰,放在大鐵鍋上,用泥巴把鐵鍋四周糊嚴不能漏氣。蒸煮三四天后,涼鍋后洗去石灰,曬干后和上堿,重新裝入大鐵鍋再進行第二次蒸煮,時間約一周。滅火以后,再把這些原料放在河里,進行踩、淘、洗,使之不留任何雜質,然后再用石錐搗成泥狀,放在器物中用腳踩踏。稻草制成紙漿的過程也與上相同。然后再將兩種原料按一定的比例和程序,分兩次放入半截缸中,用雙腳踩成“漿糊”,這就是紙漿。紙漿兌于陷坑的清水中,然后再經過撈紙等一系列工序,就是成品手工紙了。
李宗寅解釋說,大隗鎮是全國有名的“造紙第一鎮”,該鎮的手工造紙起源于東漢蔡倫發明的造紙術,手工作坊均以蔡倫為祖師,大隗鎮還敬祀有“蔡仙廟”,東漢初年劉秀的大司徒侯跋從蔡倫處學得此技藝,又將此技藝傳給大隗鎮的侯姓后人。
大隗鎮手工造紙已有1000多年歷史,手工制作的白麻紙紙質綿韌,手感軟滑,紙面平整,不洇墨,吸水好,潤墨力強,是書寫的上乘佳品。由于現代工業的發展,水源以及造紙原料的影響,以及老一代手工造紙師傅的不斷謝世,現在全省手工造紙只有黃保靈一家作坊了。大隗鎮的手工造紙技藝已經到了瀕臨消亡的境地,亟待搶救。【原標題:手工造紙全省只剩新密黃家 匠人想保住專家吁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