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鞏義市魯莊鎮小相村的野菊花又盛開了,但回郭鎮至魯莊鎮公路東側的菊花發苦,西側的卻甜香。
由于公路西能生長出味道甜美的野菊花,因此,當地居民很多年來就養成了采食飲用野菊花的習慣。春回大地,村民掐下野菊花的嫩尖,用開水焯了腌涼菜吃;夏季百草豐茂,村
民割來野桿洗凈曬干,用砂鍋熬茶飲用,降溫解暑;秋來菊花盛開,采摘花朵晾干,秋冬泡茶飲用,清香宜人。
據小相村村支部書記李金土說,2003年,該村曾組織人把公路西的甜菊花與公路東的苦菊花相互移栽,結果甜的變苦,苦的變甜。而在一些老人之間,更流傳“天子指菊為甜”的故事:當年,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帶兵經過小相村,軍中已沒有菜了,趙匡胤就向西一指說“這野菊花就是菜”。趙匡胤是“真龍天子”,野菊花立即嚇得變成甜菊花。
“‘天子指菊為甜’的故事是個傳說。一條路的東西兩邊菊花味道不同,是不是和地質、水分有關?希望有專家能夠給出答案。”李金土說。【原標題:路邊開放野菊花 路西野菊甜 路東野菊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