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及其父輩將正宗的中國式摔跤帶到了河南
從此這種跤術在中原生根發芽
“國寶級”項目傳承人沈少三講述沈氏家族傳奇
摔跤也能成為
非物質文化遺產
說起中國式摔跤,讀者會很自然地聯想到那是“北平天橋的把式”。而在河南省首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鄭州市金水區文化館卻發現有一位老人及其父輩將正宗的中國式摔跤帶到了河南,從此這種跤術在中原生根發芽。他就是已經84歲高齡的沈少三老先生。在摔跤界,沈少三是大名鼎鼎,被視為“泰斗級”人物,中國摔跤協會曾授予他“中國式摔跤杰出貢獻獎”,全國獲此殊榮的只有7人。
沈少三出身于北京摔跤武術世家,祖父沈芳是清朝善撲營二等“撲戶”。父親沈友三(人稱沈三兒)是我國摔跤名家,是當時北京著名摔跤手3個“三兒”之一。沈三兒在北平天橋開創了第一個賣藝的跤場,當時的很多跤壇名家都在沈三兒的跤場賣過藝,被譽為天橋“八大怪”之一,現在天橋上“八大怪”塑像中的摔跤人物像就是當年的沈三兒。1934年,他在北京力挫俄羅斯大力士麥嘉洛夫,名聲大振。中央電視臺曾根據其父的生平傳奇,改編攝制了電視劇“甄三”。
以沈少三為代表性傳承人的中國式摔跤項目先后入選鄭州市和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以其為代表性傳承人的另一項目——作為摔跤基本功之一的技藝撂石鎖,先后入選開封市和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去年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撂石鎖”也榜上有名。記者 蘇瑜 文/圖
北平摔跤大腕兒 結緣汴梁
上個世紀30年代,摔跤成為開封回族人習武的新選擇。對他們進行摔跤“啟蒙教育”的,是當時北平天橋最有名的摔跤高手沈三兒,沈三兒原名沈友三,1933年11月,剛剛在南京獲得全國摔跤冠軍的他受友人邀請,來到開封東大寺。
在此之前,東大寺乃至開封沒有人練摔跤;沈友三教了半年多,東大寺回族人就在華北運動會上拿到摔跤第二、第六兩個名次,在1935年的全國運動會上,也拿到了第四、第六的好成績。當時的摔跤比賽不分級別只一項比賽,這樣的成績已是十分出色。開封摔跤從無到有,迅速達到全國一流水準,堪稱奇跡。個中原因,一是東大寺武術基礎雄厚,人才濟濟,改練摔跤容易出成績;二是沈友三實戰經驗極其豐富,又正當盛年,精心傳授,帶出了高水平運動員。
1934年,沈友三告別開封,回到北平,雖然過了半年,但東大寺人并沒有淡忘他在全國運動會上的輝煌,給他送了很多匾,其中最大的一塊是“一塵不沾”,意思是沒人能摔倒他。這塊匾由兩個人抬著,旁邊兩人抱著沈友三所獲得的倆銀樽,一溜兒人跟著,敲鑼打鼓地送到了牛街清真寺。此后,沈友三名聲大振,他在天橋的跤場更加興盛,每天被圍得水泄不通。
不久,他與俄羅斯大力士麥嘉洛夫比武,引起轟動。據稱麥嘉洛夫能卷鋼板,能摔牛,他向北京武術界挑戰,一時沒人應。沈友三好勝,前去觀看,要求比試。麥嘉洛夫塊頭兒很大,100公斤以上,肌肉發達,沈友三毫不畏懼,與他簽下了打傷、打死互不負責的協議。這時俄國人軟了,跟他商量去著名的“第一舞臺”比,比3天,每天都別分出勝負,賣了錢大家平分。沈友三本來覺得他的玩意兒不真實,這時更覺得假了,堅決不同意。于是麥嘉洛夫讓在他住的旅館比。他們商定“文比”,相互推三下,誰倒誰輸。麥嘉洛夫先動手,沈友三盯著他的肩膀,人一動腿,肩必先動,肩不動,腿動不了。用這個經驗,他每次都預料到麥嘉洛夫的動作,使招卸了他的勁兒。輪到沈友三動手,他把手搭在對方肩上“問勁”,對方本能地后縮,他趁機發力,將其推出幾米外,一下倒地不起。經北平報紙宣揚,沈友三被譽為“民族英雄”,再度揚名。
1937年,抗戰爆發,日軍占領期間,經濟蕭條,“啥都趴下了”。從1941年起,北平缺吃的,又有霍亂,天橋沒人,跤場掙不到錢,沈友三一家生計困頓。1942年,北方遭受大災,沈友三又得了病,家人更是艱難地苦苦掙扎。到1943年秋,開封情況有所好轉,東大寺回族人聽說“老教練在北平受苦”,便派人去北平接沈友三一家,希望他能到開封繼續教摔跤。
于是沈友三攜家帶口再次來到開封,仍在相國寺大雄寶殿旁設跤場,賣大力丸,他的學生們都去幫場,再次轟動開封城。
成就一代跤王美名
沈少三便是此時來到河南的。出生于1928年的沈少三,幼年時便跟隨爺爺練習基本功,再大一些便跟隨父兄一起到跤場打下手。
1953年,沈少三入選河南代表隊,前往天津參加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大會,取得了輕量級亞軍。其間,他表演的石鎖引起了觀眾極大的興趣。當時郭沫若也去觀看了表演,他說:“這個練得少,別讓失傳了。”隨后他被選入民族形式體育代表隊即當時的國家武術隊任隊長。他還前往中南海,為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匯報表演,并受到了周總理和賀龍元帥的親切接見。
一年多后運動隊解散,沈少三又回到開封的家中,一時生計無著,有人建議他還去相國寺賣藝,他覺得干那個行不通了,適逢三門峽大壩建設招工,就去當了工人。3年多后,全國運動會將要召開,河南急需摔跤方面的人才,經人提議,沈少三被調到鄭州,出任河南武術摔跤隊教練。從此,武術和摔跤方面有什么比賽,都是他擔任教練。其間,他提出河南武術應突出自身特色,重點發展少林拳、太極拳和查拳,這個建議被采納,效果奇好,在全國引起注目。
1986年,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大會在新疆烏魯木齊舉行。在入場排練的時候,河南代表隊發現了問題:人家每個隊都有表演節目,唯獨河南沒有。這時候,帶隊領導急中生智,想到了沈少三的石鎖,指定讓他表演,沒想到這個臨時拼湊的節目引起了觀眾巨大的興趣,直到他累得扔不動了,給觀眾作揖,才算拉倒。
沈少三說,練石鎖就兩個字:“輕”、“巧”。石鎖笨重,小的7公斤,大點的二三十公斤,扔起來會讓別人覺得很輕。要想達到“輕”,那就必須“巧”,借石鎖本身翻轉的慣力,哪種情況拋、哪種角度怎么接,必須順著它的勁兒,“硬碰硬肯定不成。它是石頭你是肉,怎么碰得過它?”
也許正因為用的是巧勁,沈少三先生六七十歲的時候,還能將石鎖翻轉如飛。
為傳承不遺余力
如今,已經84歲的沈少三身手依然矯健。今年夏天,收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頒發的牌子和證書后,他鄭重地把學員們召集起來,告訴他們學習摔跤不僅僅是強身健體,還有著更深遠的意義,那就是對先人智慧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2005年,為了表彰沈少三為摔跤運動付出的心血和做出的貢獻,由中國摔跤協會和中國式摔跤發展委員會給他頒發了“杰出貢獻獎”。在我國,獲得這一殊榮的只有7人。
沈少三的大兒子沈志剛為國家級摔跤裁判,二兒子在北京體育院校摔跤專業任教,連續四代人為中國式摔跤事業付出努力的沈氏家族被譽為當代中國跤壇第一世家。“小外孫畢業于武漢體育學院,現在正計劃考研呢!”沈少三說,孫輩們在各個專業都學有所成,他很欣慰,也沒有什么后顧之憂,“對中國式摔跤我心里一直放不下,老感覺這摔跤決不能把它失傳了,不然對不起老前輩,也對不起我們國家的民族體育。”
令沈少三感到欣慰的是,在他和其他熱心人的努力下,中國式摔跤終于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河南省第十一屆運動會,闊別32年的中國式摔跤項目重新出現在人們面前。他說:“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通過各方面的宣傳,把中國式摔跤推出去,能推進奧運會。”
所以,沈少三仍然堅持天天練習摔跤,還義務辦起了摔跤培訓班,從2008年開始,他領著一幫七八歲的娃娃練習摔跤。在他看來,中國式摔跤是一門國粹,不僅能夠鍛煉孩子們的體魄,還能塑造他們的精神。
“只要喜歡,認真學,我都樂意教。”沈少三說,能把這些技藝傳給更多的人,是自己應盡的本分,“中國式摔跤像中華民族的其他傳統文化一樣需要被重視和保護起來。”【原標題:摔跤也能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