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文物是“凝固”了的歷史縮影,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民族個性和審美習慣“活”的顯現。
一個口口傳頌的神話傳說,一項祖傳的手工藝絕活,一支有著濃郁民族特色的舞蹈,都可能是一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去年3月~10月,按照全國統一部署,全省文化系統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普查整理各類線索180余萬條,基本立項22萬余個。在今后的“河南非遺普查”欄目中,商報將為你揭秘一些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發現。
如果去過北京天橋,你一定記得那組“八大怪”的銅像。
那“八大怪”中,“摔跤賣藝的”就是鄭州市民沈少三的父親。
82歲的鄭州市民沈少三老先生就是中國式摔跤界的“大腕兒”。
沈家四代人都和摔跤結緣,被稱為當代中國跤壇第一世家。
祖父開啟 和摔跤的緣分
中國式摔跤,是我國最古老的體育項目。
過去說的角力、相撲、布庫、厄魯特、摜跤等,指的都是中國式摔跤。
因為各民族的語言差異,摔跤的方式方法也有較大的差異。
“后來把中國式摔跤定成回族式跘跤。”沈少三比畫著,父親上世紀30年代參加比賽時,前四名都是回族。
據說,早在4000年前的黃帝時代就有了摔跤活動。而沈少三一家和中國式摔跤的緣分,始于他的祖父沈芳。
清朝,北京摔跤之風盛行,設有專業摔跤隊——“善撲營”。
沈芳就是善撲營的“二等撲戶”。因為“頭等撲戶”極少,所以“二等撲戶”的摔跤級別已經很高了。
北京天橋 有他父親的銅像
父親沈友三名氣更大,是實戰、表演的雙重高手。沈友三,藝名沈三,是北京天橋摔跤賣藝第一人。
“現在北京天橋上,‘八大怪’塑像中的摔跤人物就是我父親。”沈少三老先生說。
沈友三在北京天橋開創了第一個賣藝的摔跤場。他的摔跤并不是“花架子”,他拿到國內的摔跤冠軍,還力挫白俄羅斯的大力士。上世紀80年代拍攝的電視劇《甄三》,他就是原型。
1943年,沈友三受河南弟子邀請,遷居開封。
他是摔跤界“大腕” 兒子是“金哨子”
從小耳濡目染的沈少三也是摔跤高手。
1953年,在第一屆少數民族運動會上,他奪取了輕量級摔跤亞軍,并獨自表演了石鎖絕活。之后,他還為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表演,受到了接見。
國家體委的民族體育武術隊解散,曾任隊長的他回到了河南,成了我省的摔跤名將。
1974年~1986年,他成為我省摔跤教練,帶領多名隊員獲得了全國冠亞軍。
退休后,沈少三老人也沒離開摔跤,堅持把“獨門絕技”傳授給青少年。
2005年,他獲得了中國摔跤協會和中國式摔跤發展管理委員會頒發的“杰出貢獻獎”。
摔跤,成了沈家四代的事業。
沈少三的兒子沈志剛在國家體育總局工作。指著兒子的照片,他一臉榮耀: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擔任國際摔跤裁判的兒子,榮獲了金哨獎。
摔跤要練“鐵砂掌”
站著講了半天家史,沈少三老先生忍不住拿出“道具”比畫幾下。
牛皮做成的帶子,是他練習兩手配合用力的訓練工具。他解釋,摔跤不能輸在手上,兩手要來回拉、擺、推。
只見他一臂上舉,一手下擺,用力一震,皮帶被抖得噼啪作響。
牛皮帶子是祖傳的訓練工具。
為了教小朋友們,他還改良了工具,用自行車內胎取而代之。
“鐵砂掌”也是摔跤必練項目。
4~6層布縫制的沙袋里,裝滿鐵砂、綠豆、麩子、花椒等。用這個鐵砂袋“模擬”厚重的摔跤衣,磨煉手指,練習摔握力量。
現在,每周六,沈少三都會帶十幾個小學生練摔跤和石鎖,傳承著我國傳統摔跤。(商報記者 高云/文 田仲煜 實習生 趙卓/圖)【原標題:摔跤,也能成為“世襲”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