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洛陽武林之心意六合拳③ “一張”下南陽 “三馬”嘯武林

2013/8/23 10:27:24 點擊數: 【字體:

  
    洛陽心意六合拳傳至第二、第三代,得到更大拓展和提高,形成高強度技擊拳術,涌現出了馬興、馬三元、張志誠、馬梅虎等集大成者:拳理拳法,套路拳路,日臻完善;“白蛇吐芯”、“百花點將”,猛招迭出;同時立下了“四不傳”拳規,門戶突起,卓然獨立于天下。  

  大雪過后,冬至將至,晨霧也不時降臨。

  在洛浦公園東段用青石鋪成的“建安風骨”廣場上,練習洛陽心意拳的30多名學員,一大早就冒著寒風在習拳練武。這些學員的年齡都在30歲上下,他們先是在師傅孫友恒的指令下依次出列,各打一個套路,然后集體演練,擺開矩形陣勢,只見拳頭出擊,虎虎生風;雙腳踏地,砰然有聲;動作兇猛,氣勢駭人。

  孫友恒告訴記者,目前他們還沒有專門的訓練場地,學員們平時自己找地方練習,到了雙休日需要集中演練時,他只需通知其中一個徒弟,這個徒弟就會把所有習拳者帶到洛浦公園。我向他詢問洛陽心意拳第二、第三代拳師的情況,孫友恒滔滔不絕,如數家珍。

  一

  他說,第二代拳師中的杰出代表是張志誠、馬興、馬三元。先說說馬興。馬興字鳴佩,回族人,公元1755年生于塔灣村,后遷居至北窯張家街,自幼隨舅父馬學禮學習心意六合拳。

  馬學禮是洛陽圣行心意六合拳的開山祖師。他常常為自己13歲才開始學拳感到遺憾。他認為男子13歲而氣血通、筋骨立,從體力上說正是練拳的好時光,如果13歲之前沒有學習拳理,實在是荒廢了少年時光,但13歲前就掌握了拳理拳法,實踐起來就會高屋建瓴、事半功倍。

  所以,他的外甥馬興六七歲時,他就開始教馬興學習拳理了。學到13歲,馬興對心意拳的拳理拳法已經諳熟于心,所練的各套路也有了“架子”。當時洛陽人把打拳叫作“蹦拳”,北窯張家街的鄉親經常看到小馬興在“蹦拳”,春夏秋冬,從未間斷,一招一式,頗見功力。16歲那年,馬興的舅父馬學禮外出數月沒回洛陽,家人著急,讓馬興出外尋找。途中,他看到一群人圍在一起議論紛紛,出于好奇,上前觀看,只見一個道士坐在路邊炫耀武功:他先是打了一套拳,輕功了得,雙足落地,了無聲息;接著又展示定身功夫,盤腿而坐,淡定從容,讓人牽來一頭騾子,拴在手腕上,一鞭子打過去,那騾子死命掙脫,竟然拉他不動。

  眾人紛紛叫好,道士面有驕矜。馬興看了,心中不服,說:這有什么!憑著年輕人一腔激情,他上前與道士較量。那道士并不搭話,原地坐定,開始運氣,只待馬興動作。馬興并不急于出拳,在道士周圍走動,就是不進招。這樣兜了一會兒圈子,圍觀的人和道士都不耐煩了,那道士分心來看馬興,并說:“你進招呀!”只這一開口的瞬間,馬興打出一個“單把”,道士猝不及防,應聲倒地,仰面朝天,良久方起。

  眾人很驚奇,道士很疑惑,問:你是哪家拳,出手這么快?馬興明人不做暗事,朗聲回答:“這是洛陽圣行心意六合拳。我名叫馬興,我的舅父是馬學禮。”道士聽后,已知馬興來歷不凡,遂拱手作別。

  馬興繼續趕路,又遇到土匪剪徑。時近黃昏,路斷人稀,四下里并無人煙,而土匪人多,馬興奪路而走。土匪緊緊追趕,馬興斷定逃不掉了,但又不想出手傷人,就退至路旁,揮拳朝一根拴馬樁猛力打去,碗口粗的拴馬樁齊腰斷為兩截。土匪大驚,不再上前。馬興背起包裹,揚長而去。

  馬興成年之后,長得人高馬大,舉止瀟灑。他喜讀兵書,曾任四品軍職。他進一步研究拳理后,向舅父請教:“洛陽心意拳”為啥和外地的叫法不一樣,要在前面加“圣行”兩個字?”舅父告訴他:“這里的‘圣’字,非指圣人孔子、孟子,而是指穆罕默德。‘圣行’兩字不可拆開來讀,原是外來語‘筍乃提’一詞的意譯,意思是圣人穆罕默德的德行。”

  舅父又向他解釋:“我們穆斯林向有習武健身之好,大家以圣人德行規范自身,平時謹守拜功,而拜功中的一些動作,起到了健身益壽的作用。我以圣人的德行為參照,把拜功中的一些動作融入拳法當中,形成有益健康并連帶技擊實戰的拳法,所以叫作‘圣行心意六合拳’。”

  馬興聽后又悟出一番道理,心想:自己此前僅憑年輕氣盛,路途上竟與那道士較量武功,沒事找事,人前逞能,實在是沒有領悟拳理的真諦啊。原來練拳并非是為了爭強好勝,而是要注重個人的內心修煉和養生。他茅塞頓開,發誓要在拳法中融入“圣行”二字。

  當時的洛陽心意拳,經過馬學禮的鋪墊,雖然自成一派,但基本拳法簡單,“單架”較多,顯得單一。馬興發現這一情況后,把每個“單架”發展成一個小套路,把只有一架一式的“單把”改為左右二式,使之成為“雙把”,連貫打起來即成單趟拳法。

  他又根據自己的體驗,創立了“定身”和“玄妙”兩種拳法,把靜守與動擊、組陣與破陣結合起來,使洛陽心意拳更加具有實戰性。為了更好地吸取其他拳種的長處,他先后兩次云游外地,走遍大江南北,又專程到山西、河北等地走訪,與各地拳師切磋技藝。回到洛陽后,他把在外地學到的經驗融入洛陽心意拳中,并融進器械武術套路,大大豐富了該拳術的內涵。

  馬興對洛陽心意拳的最大貢獻,是在舅父馬學禮“四把拳”的基礎上,又編出了許多新套路。其中的“白蛇吐芯”和“百花點將”最為精彩,前者攻勢迅捷,使對方難以提防;后者是以“單把”為帥,出手極為兇猛。外地人從未見過此等拳路,一旦遇到絕難取勝。馬興后來收徒時,卻總是告誡徒弟要謙虛自守,不可尋釁,牢記“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古訓。在他的帶領下,洛陽心意拳的習練者,均可根據各種不同身法,模仿大自然中善于格斗的動物造型,練出了“十大形”,彰顯了河南心意拳的最大特征。后來上海人就是學習了河南的“十大形”,才把這些套路移植滬上,培養出數代“十大形”優秀拳師,上海心意拳也由此被命名為“十大形”。

  這“十大”動物為龍、虎、鷹、鷂、燕、猴、馬、蛇、貓、雞。記者以前曾聽說“十大形”存有歌訣,這次遇到孫友恒先生,很想聽一聽,但他看著記者的筆和本,面有為難之色。不過在記者的請求下,孫友恒還是娓娓道來,念出了這十句話。

  二

  這十句話是:“龍有折身之起,虎有挪山之力,鷹有撲鳥之勢,鷂有鉆林之巧,燕有取泥之能,猴能飛崖跳壁,馬能轉韁臥地,蛇有分草之信,貓有捕鼠之疾,雞有抖爪之力。”至此,記者才明白,這練拳之人,學的是龍的柔韌蟄伏、虎的凜然威猛、鷹的俯沖氣勢、鷂的機敏靈活、燕的點滴積累、猴的攀援靈動、馬的張弛有度、蛇的因勢捷動、貓的專項制敵、雞的天生本領,那一招一式皆有來歷,一拳一腳并非妄動。我們從中也不難看出洛陽心意拳的風格,確實有別于山西、河北各派拳法。其技擊與養生并重的味道很濃。

  說到這里,就該讓馬三元出場了,他和馬興一起跟著馬學禮學拳,同屬洛陽心意拳的第二代傳人。不過馬三元在當時以“重拳”聞名,一般人根本不是他的對手,相傳敗在他手下的著名拳師不下十人。當時他跟著師傅學習時,師兄弟很少,不過三兩個人而已,因該拳派講究養生,反對無事尋釁,馬學禮為保護拳種的純凈,只在清真寺內秘密傳拳。有一天,一個外地人專程前來拜師,多次求教被謝絕后,他索性長期住在洛陽,并依照穆斯林習俗起居、修煉。日久天長,馬學禮為其誠意所動,便破例授他兩年多拳術。誰知此人學藝后回到家鄉,將先生的告誡置于腦后,倚仗自己的武功為所欲為,強行霸占了一個民女,最后竟殘忍地將其殺害了。這件事影響很壞,馬學禮聞知大怒,他命馬三元代師出面清理門戶,以鏟除武林后患。

  馬三元的技藝主要是“四把捶”,無論是打擂比武還是與人格斗,很少有人能勝他。他遵從師命,手到擒來,將那人的武功廢掉,了卻了先生一樁心事。從此,該拳派定下了更為嚴格的拳規:“非吾穆斯林弟子,寧可失傳,也不亂傳。”致使該拳種在穆斯林當中秘傳300年。這正是圣行心意六合拳流傳不廣和神秘莫測的原因所在。 

  馬學禮的另一個徒弟張志誠,南陽人,與馬興一起師從于馬學禮,而且是入室弟子,得到了秘傳,同屬洛陽心意拳第二代傳人。傳說張志誠有一次在南陽府打擂臺,接連打死兩名拳師。其中一名拳師是一個大官的親戚。官府將張志誠抓起來,欲判其死罪。他的家屬就到京城申告,正巧碰到乾隆皇帝到大理寺視察,得知案情后問張志誠是如何將人打死的。辦案人說是用肘膝頂死的。乾隆自言自語:“用手打才叫打人,用肘膝算啥?”辦案官員不敢再問,以為皇上要赦免張志誠,就將他釋放了。

  張志誠的拳法主要在豫南開花,一拳下南陽,花開三四枝,首傳魯山李政,李政又傳魯山張聚,張聚再傳買壯圖,由此形成河南心意拳又一大拳派。但張志誠和馬三元一樣,弟子中洛陽人寥寥,所以不再詳述,現在說說洛陽心意拳的第三代傳人馬梅虎。

  三

  馬梅虎的名字很好聽,幾個漢字寫出來也漂亮,色彩斑斕如猛虎,暗香浮動似梅花。他是馬興的兒子,祖籍洛陽自不必說,單是看看他的生卒年月,就知道他還高壽:生于公元1805年,逝于公元1924年,活了119歲!

  話說馬興34歲娶妻楊氏,50歲才得子馬梅虎。馬梅虎幼承父訓,得其真傳。他秉性剛毅,性如烈火,但為人處事卻德威兼備,頗有大將風度。他輕功很好,有墻上“掛畫”之功。據傳有一個華山道士慕名前來,要和他比比武功。當時正值午后,馬梅虎正在門前抱著小孩玩耍,道士申明來意,馬梅虎意識到善者不來、來者不善,便說:“不知道我師傅馬梅虎在不在家,你稍等片刻,我去找找。”說罷,他以哄孩子為名,把孩子放在地上,說:“別哭別哭,我給你逮一只麻雀玩。”他縱身上樹,隨手抓了一只麻雀,送到孩子手中。道士驚嘆不已,心想:他的弟子尚且如此,何況師傅?遂甘拜下風,打道回府。

  馬梅虎教育徒弟須有武德,常說“師不正不投,徒不正不收”,并明確了洛陽心意拳“四不傳”原則:“忤逆不孝者不傳;貪財如命者不傳;逞能欺人者不傳;酒色之徒不傳。”凡是他的徒弟,一不和外人談論此拳,二不在公開場合練拳,三不輕易收徒,尤其是同師學藝者,相互之間忌諱交流。這是因為洛陽心意拳過于兇猛,所謂“太極十年不出門,心意一年打死人”,所以歷代拳師都擔心傳人不當,從不輕易收徒。  

    查看洛陽回族文史資料,我發現馬梅虎最出色的弟子是劉萬義、馬夢樂。馬夢樂又傳弟子金黑彥說。下篇就說說洛陽心意拳第四代傳人。【原標題:洛陽武林之心意六合拳③ “一張”下南陽 “三馬”嘯武林】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晚報 2007-12-17 作者:孫欽良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