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福昌廟會與靈山廟會

2013/8/23 14:23:14 點擊數: 【字體:


福昌廟會與靈山廟會

 
    廟會文化,是民俗文化中活色生香的部分,具有宗教、商業、娛樂、交際四大功能。宜陽廟會中的福昌廟會、靈山廟會最具特色,前者社火表演多,兼有賽神傳說,后者百姓祈愿多,兼有佛教學術活動,兩個廟會都在春季舉行。

  福昌廟會每年春季舉辦,當地人說比過春節還要熱鬧

  福昌廟會的主會場,就在福昌閣下的福昌村,此地原為唐代福昌縣治所,東臨韓宜陽故城,西臨李賀故里昌谷,東距宜陽縣城30公里。惜乎采訪期間正值盛夏,拍不到春季廟會的盛況,對面的露天舞臺和臺前廣場(如圖),似乎還在述說著廟會時的熱鬧和喧囂。

  據當地老百姓講,這里每年舉辦廟會,比過春節還要熱鬧。由于農歷三月初一至初五是廟會的主會期,所以福昌村的村干部,過罷春節就要為會事奔忙。村中熱愛社火的人們,元宵節前要開個碰頭會,一起商議廟會事宜—— 請哪個劇團來唱戲,請哪些社火團體來助興,都要合計合計,及早作出安排。放在庫房里的排鼓、镲鐃等一應家什,也都拿出來曬曬太陽,都弄干凈利索了,免得到時候用著不順手。即使普通的人家,也要打掃庭院,淘米磨面,做好接待親朋好友的準備。

  福昌賽神由來已久,可惜現在不多見了。清代張守基的《福昌閣賽神記》,曾描繪過福昌廟會賽神的盛況。這種賽神活動,組織非常嚴密,準備階段只許村中的頭面人物參與,婦女必須離得遠遠的,不能摻和。到了賽神會這一天,祭祀大典有條不紊:參加賽神的社火團體,必須依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絡繹而至,東社延伸至偃師,西社延伸到洛寧,南社延伸到嵩縣,北社延伸至澠池。從這些記載來看,福昌賽神已超越了宜陽地域文化的范疇,成了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民俗盛會。

  廟會從農歷三月初一就開始了,但上社之日,卻要等到三月初三。這一天的正午時分,“四方之社以次進”,“排列若嚴陣,鉦(zhēng)鼓篁(huáng)聒(guō),鏗鏘嘡嗒,轟夏雷,卷秋濤,如萬馬奔騰,千軍赴敵”。意思是說:東南西北四社,從四個方向列隊向主會場走來,隊伍整齊,鐃鼓齊發,那驚天動地的聲響,如夏日雷聲滾滾而來,如秋風卷起萬里波濤,如戰馬臨戰躍躍欲試,如千軍進發威風凜凜。

  “旗挑旄(máo)葆,麾蓋數百。遮蔽天日,五光十色,如火如荼”,各社旗幟紛多,這是大場面。大排場的隊伍中還穿插著形式不一的雜耍百戲:有抬閣,高高的木樁上,童男童女身著古裝,演繹戲文故事;有踩蹺,高蹺上的矯捷少年,一邊行進,一邊表演;有舞獅,舞獅人黃衣赤髯,擲繡球與獅子嬉戲逗耍;還有旱船、竹馬,犟驢、小丑、芝麻官兒等等,形形色色,穿插跑動,逗弄不止,以助笑樂,活躍氣氛。

  廟會的興起,源自宗教和祭祀儀式

  張守基筆下的《賽神記》,寫到賽神活動的文字并不多,查來查去,也只提到祭祀儀式,寥寥數語,難窺全貌,賽神的具體場面和步驟,不得而知。顧名思義,賽神的主角應該是神,而他描寫的對象,卻是人,不是神。這樣一來,賽神的目的好像是娛人(讓人高興),不是娛神(討神的歡心)了。

  這是一個疑問,其中一定有問題。

  到底是什么問題呢?記者詢問當地文人,回答有兩種可能——要么是張守基生活的年代,福昌賽神已經從娛神變成娛人了,賽神的主要目的不是祈求神靈保佑,而是讓民眾狂歡;要么,就是張守基一時疏忽,漏寫了賽神的儀式和內容。

  我們知道廟會的興起,源自宗教和祭祀儀式,沒有廟,哪里來的廟會?而沒有宗教,又哪會有廟宇?廟會廟會,這個“會”,依托于“廟”,這是不言而喻的。有時候我們下鄉,開著車走著走著,便遇到了集會,那些小攤小販,放著后面的空場地不去占,偏偏要擠在擁擠的馬路上,搞得交通堵塞。當初我們不理解,后來鬧明白了,這地方原來一定有廟會,如今廟宇拆掉了,但廟會的主會場固定不變,所以這些攤販攆也攆不走,這便是民俗習慣了。

  宜陽縣教育局退休干部喬文博說,福昌廟會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原來的賽神色彩越來越淡化了,逐漸被商業經濟和大眾文化所替代,其他地方的廟會,大致也有同樣的嬗(shàn)變規律。隨著廟會社會功能的多元化,廟會的宗教色彩便隱藏起來,但如果仔細觀察,依然可以發現拜神活動余音裊裊,散佚在人山人海之中。

  瞧!那位提著竹籃、拿著香箔的老太太,來到廟會上,一不買東西,二不看大戲,徑直朝福昌閣的神位走來了,她是來拜神的;再瞧!那個中年男子,騎著一輛摩托車,后座上還帶著自家媳婦,到了廟會上,他蹲在摩托車旁抽煙,卻讓媳婦上了福昌閣,這也是專門來敬神的。

  不過喬先生說,廟會上這種專門來拜神的人很少,總體上還是以商貿交易為主,同時又是百戲雜陳的大舞臺。即使在古代,那些于廟會上吞刀吐火的、弄蛇戲猴的、使槍弄棒的、邊吆喝邊打場子的,也都是廟會風景,這五光十色的場面,說到底就是“熱鬧”倆字。一般人來到廟會上,也只顧來看熱鬧,并不留意波濤人群中夾雜著的拜神者,即使遇上了嚴肅的法事活動,也覺得無甚趣味,看一眼便轉往別處了。

  所以,在一般民眾心里,到廟會上觀看宗教活動是次要的,大伙兒一是來看熱鬧,二是來買東西,三是來散心、閑逛。所以張守基在《福昌閣賽神記》中說:“凡蒞會場,屬于賽神者十之一二,屬于負販貿易者十之三四,游觀容與者則居其半,而婦人孺子又居十之二三……”這就是說,在與會的數萬人中,敬神者不過占了一到二成,若把賽神隊伍中那些打旗、奏樂、雜耍表演的人除掉,真正“趨蹌拜跪”,從內心里敬神的只占百分之幾了。

  這是符合古代“ 現實情況” 的,那時交通不便,消費水平低,老百姓到廟會上購物,是一種便當的選擇。就拿宜陽為例,許多廟會的會期,都選在農事閑暇的春季,如二月的魚泉廟會、靈山廟會、三月三的福昌廟會、花山廟會、九龍洞廟會等,在這個時段辦廟會,大地回春,農人清閑,景色美麗,氣候適中,無疑為人們踏青郊游提供了便利。

  早在隋唐時期,就有了靈山廟會的雛形

  很多人到過靈山寺,這地方離宜陽縣城很近,出城西行七八公里就到了。

  靈山廟會的名氣,不亞于關林廟會,時至今日,山西、陜西、三門峽、南陽等地,年年都有客商來此趕會,廟會舉辦的佛教學術研討會,也吸引著北京、杭州等地的佛教界人士前來參加。

  靈山廟會的主會場,原來就在廟里和門前,近年來由于車輛太多,主辦方便在山門前崖下修了個停車場,幾百級的石階,順著山崖就上去了,為游客登臨增添了樂趣。寺院所在的鳳凰山,植被和綠化都很好,有蒼翠的烏柏覆蓋,站在山上往下一看,廟宇前后,翠綠輕染,廟會之上,眾生蕓蕓。拜神的香煙裊裊升起,給松柏間的屋宇添了幾分靈動的色彩,可謂春風含香,梵音繚繞,有形中化出無形,使你品味出禪味。

  這座佛教名剎,有好幾個別稱,這是許多人所不知道的,“報忠寺”、“懸泉寺”、“壽安西寺”,都是它的舊稱。它的創建年代不詳,早在隋唐時期,每年農歷二月初一、十五,靈山寺就香客云集,來的人多了,難免有食宿之需,也就有了廟會的雛形。到了宋朝,有組織的靈山廟會初步形成,會期擴展為二月初一至十五,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明清時期,佛事尤盛,香客游人達十余萬,一些僧院的住持、游僧也集會靈山,開辦經課,弘揚佛法,這就有了學術交流活動。

  清末民初,靈山寺歷經戰火,寺院建筑雖有破損,但香客游人不斷。解放后,政府加強了對寺院和廟會的管理保護,特別是從2000年開始,宜陽縣每年都會舉辦文化廟會,每年農歷二月初一至十五,廟會搭臺,經貿唱戲,吸引游客,保留并增加了廟會的內涵。 

  通過離奇故事來教育人,正是廟會文化的一大特點

  靈山廟會的特點,一是會期長;二是宗教氣氛濃,該寺與杭州佛學院有業務往來,不斷舉辦佛教學術研討會,學術氛圍濃;三是民間參與熱情高,傳說這里的送子觀音非常靈驗,求子的婦女來燒香祈愿后,回家時都要多買一張車票,意即帶著“孩子” 回家,所以該廟會又稱“祈娃娃會”。 

  說起祈娃娃,當地有個傳說,有一對夫婦,結婚多年仍無子,婆婆心急,天天埋怨,公公發愁,常抽悶煙。但生孩子不比種莊稼,不是種上了就能有收成,小兩口自然也著急,夜夜都像熱鍋上的螞蟻瞎折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眼看就要斷了香火,他們只好四處求醫,可小兩口都30出頭了,生孩子是那么容易的事兒嗎?后來,他們聽說靈山寺“祈娃娃”靈驗,便趁著廟會來祈娃娃 。

  倆人到寺內一看,見觀音殿、三圣殿、老母洞三處都有泥娃娃,再看看院中的松柏樹上,那些如愿生了孩子的人,正紛紛往樹枝上拴紅繩呢!這一看,倆人來了精神,那就趕緊拜神吧。他們看觀音殿里跪拜的人最多,就給送子觀音燒了香,磕了頭,許了愿,往功德箱里投了錢,拿了個泥娃娃放在身上。臨出門,女人見門口還放著一些泥娃娃,又悄悄拿了一個塞進褲兜里。

  兩個月后,女人有喜,一家人歡天喜地,早早地就為孩子起了個名字,不曾想后來生了兩個,全是男孩。好家伙,雙胞胎!這下子不得了,一家人高興得沒法說,只顧養孩子了,孩子滿月也沒去還愿。

  轉眼,雙胞胎兩歲了,小兩口忽然想到當時許的愿,該去靈山寺還愿了,于是他們帶上倆嬌兒,來到了觀音殿。一番祭祀,百般感謝,放下了一些錢,起身離開寺院,沿著山道高高興興往家走。突然,山坡上有響動,一塊大石頭掉下來,正砸到老二身上,老二當場就不行了。說來也怪,當時沒刮風沒下雨,怎么會掉石頭呢?于是當地人紛紛議論,那女子當初心不誠,順手偷了個泥娃娃,凡是偷來的,就不是自己的,所以觀音又把這個娃娃收走了。

  這個傳說不可信,但凡來祈娃娃的,人家都要講這個故事給你聽,老百姓認死理,做任何事情,都要老老實實,不能做手腳,不能投機取巧,否則便會有報應。通過離奇荒誕的故事來教育人,正是廟會文化的又一特點,這一點是不容忽略的。【原標題:福昌廟會與靈山廟會】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晚報 2009-07-13 作者;孫欽良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