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羊竹馬:民間歡慶舞蹈 千年歷史回聲
2013/8/26 11:49:3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竹馬是一種民間藝人表演歌舞時用的道具:用竹篾扎成馬的形狀,然后裱糊上彩色的紙,最后加以裝飾制作而成。節日里,演員把竹馬吊扎在腰間,表演騎馬的動作。這種民間表演在我國起源很早,在宜陽縣張午鄉蘇羊村,村民們仍保留著節慶時“跑竹馬”的習俗。
2010年4月,“蘇羊竹馬”被列入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1 蘇羊村:美麗的傳說代代傳
驅車去蘇羊村的路上,我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這個村子為啥叫“蘇羊”?村名背后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
在村里,我們遇見了60歲的劉金鎖老人。劉金鎖告訴我們,蘇羊村以前叫蘇羊寨,古時為防匪患,村子周圍筑有高高的寨墻,雖然說歷經千年風雨剝蝕,但依然保存完整。
村里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蘇羊村西北有一條豹子溝,東南有一條狼溝,以前在溝里見到狼和豹子一點也不稀奇。因為總有野獸進村偷吃家畜,村里的大戶人家從山西買來了石羊、石豬等放在村口。石羊和石豬的個頭有一頭牛那么大,野獸看到這么大的羊和豬肯定會害怕,想吃又咬不動,就被“嚇酥”(嚇癱)了。因為有了大石羊,這個村就被稱為蘇羊村,一直叫到今天。
千百年來,那尊大石羊一直靜靜地臥在村口“看家護院”,“文革”時破“四舊”被砸掉了。
一個美麗的傳說,賦予了蘇羊村特別的意義。
2 蘇羊遺址:千年歷史文化印記
在村口,我們看到了1986年河南省政府立的“蘇羊遺址”碑。
蘇羊中學的周學智老師這些年一直致力于蘇羊村歷史的研究,在他的引領下,我們進入了蘇羊村。
我們從南邊的“向陽門”進村,村莊的格局依然保持著舊時的風格。蘇羊村東西寬約800米,南北長約1000米,村里有古樸的明清民居、筆直的道路、轆轤水井、老式戲樓,還有一座小廟,廟中供奉菩薩等神像。
村子北邊有一道寨墻,走近可以看到寨墻土層中的陶片和瓦片等,在村民家中我們還看到了他們平整土地時收集到的“石斧”、“石鐮”等器物。
隨行的宜陽縣文化局的同志介紹說,蘇羊遺址面積很大,內涵豐富,延續時間長,對研究新石器文化有重要價值。它就像一本厚厚的史書,向人訴說著蘇羊數千年的歷史滄桑。
3 蘇羊竹馬:民間舞蹈版“孫武布陣”
竹馬是表演歌舞時用的道具,是用竹篾扎成馬的形狀,然后裱糊上彩色的紙,最后加以裝飾制作而成。
蘇羊竹馬的制作別具一格。制作一匹蘇羊竹馬,需要破篾、編形、做馬頭、裝馬尾、裱馬身、涂彩等許多道工序。今年68歲的羅發祥,是目前蘇羊村唯一會制作竹馬的人,3年前為申報“非遺”,光是扎竹馬和制作各種道具,羅發祥老人帶著鄉親們忙活了3個多月。
節日里或喜慶時刻,演員把竹馬吊扎在腰間,表演騎馬的動作,8匹馬或12匹馬集中表演,忽如“老龍擺尾”,忽如“梅花點點”,場面壯觀,令人震撼。
63歲的劉功德說,蘇羊竹馬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軍事家孫武和吳起操練軍隊的陣法,以口傳心授形式傳承。如“五盞燈”、“七盞燈”、 “九盞燈”,分別對應兵法中的“五星陣”、 “七星陣”、 “九星陣”;“單十字梅”和“雙十字梅”分別對應兵法中的“四門堅守陣”和“八門金鎖陣”。
勤勞智慧的蘇羊人為了紀念偉大的軍事家孫武和吳起,將其兵法引入節慶民間舞蹈中,加入一些故事情節,創造了這一民間舞蹈的絕美奇葩——跑竹馬,演繹著民間舞蹈版的“孫子兵法”。
4 竹馬精彩:觀眾擠塌了老鄉的院墻
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村中81歲的羅懷林老人介紹說,蘇羊竹馬表演自古就有,究竟傳承了多少代,現在無據可考。
羅懷林說,跑竹馬的場地要廣,“馬”才能跑好,才能跑出其氣勢,營造出“萬馬戰猶酣”的戰斗場面。跑竹馬講究一個“跑”字,跑出姿態、跑出陣勢、跑出氣勢是跑竹馬的三大要領。怎樣才能達到這種效果?那就是跑竹馬時一直要腳尖點地跑。其跑馬動作有“喝馬起跑”、“催馬小跑”、“放馬輕跑”、“縱馬快跑”、“勒馬倒跑”、“吁馬停跑”等。在跑馬的過程中,隊伍不停地變換,跑單列時猶如一條長龍,可跑出“老龍擺尾”、“卷干饃”等花樣;跑雙列時,可跑出 “單十字梅”、“雙十字梅”、 “五盞燈”、“七盞燈”、 “九盞燈”等陣法,蔚為壯觀。
村民劉發明家是跑竹馬世家,其曾祖父、祖父、父親和他四輩人在村里都是跑竹馬的高手。
劉發明聽長輩說,每年的三月三福昌廟會,蘇羊竹馬是必演的項目。因為演出陣容龐大,表演者都要提前做準備,分散居住在當地老鄉家里。有一次演出,幾名年輕人住在一位老人家里,他們早早地化好了妝,在衣物上掛好了銅鈴,就等一聲令下去廟會上演出。
房東老人看到年輕人準備停當,遂央求小伙子們給他表演表演。小伙子們說老人家里的場地太小,害怕碰壞老人家里的東西,沒法表演。
老人說自己年齡大了,沒法到現場觀看,即便碰壞了家什也與他們無關。架不住老人的央求,小伙子們決定單獨為老人表演一場。誰知道,竹馬的鈴鐺一響,村民紛紛來這位老人家觀看,來的人越來越多,硬是把老人家的院墻給擠塌了。
5 竹馬創新:文化傳承后繼有人
和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一樣,為了保證自己村子的絕活不外傳,蘇羊竹馬從誕生之時便有了“傳男不傳女”的規矩。
到了21世紀,蘇羊人大膽地改變了傳統,開始吸收女性村民參與竹馬表演。2010年,為了這一文化瑰寶得到傳承,蘇羊人在蘇羊中學開辦了竹馬培訓班,培養出了30多個孩子,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竹馬表演中來。
我們無法考證蘇羊竹馬到底起源于哪個時代,但是源于孫武、吳起布陣的說法,讓蘇羊竹馬這一傳統的民間舞蹈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和神秘色彩。
那清脆的跑竹馬鈴鐺聲,不正是蘇羊村悠久歷史的回聲嗎?(洛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陳小偉 通訊員 郭建朝)【原標題:蘇羊竹馬:民間歡慶舞蹈 千年歷史回聲】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網-洛陽晚報 201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