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軍屯鐵襠功 曾經威名遠揚的民間功夫(下)

2013/8/26 15:52:41 點擊數: 【字體:


    盛時:

    村里男人個個“蹦錘”

    “喝口軍屯水,都會耍耍錘;吃口軍屯飯,都是鋼鐵漢”。早年,很多洛陽人都熟知這個“順口溜”。

    洛龍區安樂軍屯鐵襠功傳人王永樂說,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這個“順口溜”并不夸張。據老拳師王長有回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村里男人個個“蹦錘”(洛陽話,即“打拳”),一些女性也參與練習。田間地頭,居民庭院,隨處都可當“錘場”(即練武場地)。很多村民趁在地里干活的間隙,拿鐮刀、鋤頭往背上、腿上敲打,練習“拍打功”……

    軍屯老教師王書成回憶,在“生產隊”時期,村里的錘場主要有兩個:一個在唐金鐘后代唐天順家里,另一個設在老拳師朱存禮家里,都是村里武藝高強的拳師的聚集地。農閑季節,每天晚飯后,錘場里都會來很多人,圍成圈子練習。

    一般程序是:先蹦“紅捶”(套路),再蹦“老架”(套路),之后是“破架”(即兩人對練),這三個程序需要2個小時左右。不管隆冬盛夏,“蹦錘”者都脫光上衣,練完后個個大汗淋漓。“蹦錘”后,多數人回家,師傅將給幾個“開功”弟子指點迷津,單獨傳授絕招,此時嚴禁外人參觀,就連沒有“開功”的本村人也不許看。

    如今,四五十歲以上的軍屯人,幾乎人人都可以給你表演一套拳法。84歲的老拳師王長有每天早上6時都帶著繩鏢,跑到洛浦公園打一套拳,并用繩鏢往身上擊打一遍。

    新一代的拳師在各種比賽中顯示了四面八方通背拳的威力:在1985年的全國武術表演賽上,王紅軍、王永樂依靠鐵襠功脫穎而出,獲得最高獎“金獎”;1995年,在河南省氣功大賽上,王建利、王留太等12人組成的四面八方通背拳代表隊,發揮出色,為軍屯人捧回“金杯”……

    現狀:

    “錘場”一個接一個地關門

    王永樂坦言,上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時代的發展,軍屯村青年大都熱衷于考大學、外出打工或做生意賺錢,練武的風氣日漸衰微,昔日熱鬧的“錘場”一個接一個地關門,勉強維持的“錘場”也門前冷落車馬稀,少有青年光顧。

    王永樂在自家的地下室內,也設有一個“錘場”。記者走進這間陰暗、潮濕的“錘場”,只見墻上貼著通背拳的種種禁令,還有一份2003年王紅軍、王書成、王永樂等拳師為新徒弟王新剛、王小強、王高原等人正式“開功”的“令據”。在墻角,放著拉力器、握力棒、啞鈴、杠鈴等器材,還有哨棒、棒槌等練習“拍打功”的獨特用具。

    王永樂的兒子從小瘦小、虛弱,跟著父親練了一段通背拳,不但胸肌發達、身強力壯,而且在新一代軍屯人中脫穎而出,頭上能開兩塊磚,還到河南電視臺“武林風”欄目展示過身手,2006年卻突然不練了。

    “就像上坡,再堅持幾步就到坡頂了,他卻放棄了。如果他能再練幾年,功力肯定達到一流水平。”王永樂一臉無奈地說。

    連“武術世家”的后代都不練武,其他人更不用說了。目前,村里堅持每天“蹦錘”的,只剩下王永樂、王紅軍等寥寥數人;二三十歲的青年人,堅持天天“蹦錘”的幾乎沒有了,天天到“錘場”練武的青年,只有張騰這個“外村人”……

    “看著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好東西,年輕人不當回事兒,我們真是心涼啊!”王永樂嘆道。

    新路:

    老教師義務教徒習武

    祖傳拳法日漸衰微,軍屯的老拳師們坐不住了,他們奔走呼號,想方設法保存“火種”,洛龍區第一實驗學校語文教師王書成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在洛龍區第一實驗學校教學樓上和軍屯村村委會大院里,您都會看到一幅寬3米、高2米的宣傳畫,上面醒目地印著“通背拳歌”和孩子們練拳的照片,宣傳四面八方通背拳。

    從去年下半年起,53歲的王書成在洛龍區第一實驗學校學生中精心挑選了唐鵬程(9歲)、趙帥昌(11歲)、王紹華(9歲)、王逗等15個“徒弟”,其中6個孩子每天晚上跟著王書成學武,雙休日其他孩子過來學習。王書成為孩子們制定了詳細的“課程表”:每天都要壓腿、倒立,練習“童子功”的入門動作。

    “您教拳收錢嗎?”記者問。

    “都是鄉里鄉親的,不收錢,只要孩子們能踏實學武,我就心滿意足了。”王書成笑著說,“過去是徒弟求師傅傳授絕活,現在卻是師傅求徒弟好好學,為了招攬一個‘好苗子’,我多次登門做工作。”

    孩子們的武術功力在悄悄進步。如今,唐鵬程能夠連續倒立20分鐘以上,王紹華能倒立10分鐘……王書成笑瞇瞇地說,再過幾個月,將請王紅軍給孩子們傳授“童子功”,請王永樂傳授“鐵頭功”,讓這些孩子成為全村武師共同的弟子,為通背拳的長遠發展積累人才儲備。

    王書成希望這些孩子今后能憑借文化課和通背拳的雙重根底,考上高校的體育專業進行深造,用科學理論研究、整理通背拳的資料并加以傳承。

    展望:

    通背拳將迎來新生

    市文聯秘書長、作家孫建邦長期關注四面八方通背拳的發展。他認為,在過去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條件下,人們的健身、娛樂形式單調,軍屯人只有認真練武一種選擇,靠打拳來防身健體,贏得村民尊重,所以人人練武;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生存、發展壓力巨大,休閑娛樂方式大為豐富,人人練拳的“盛況”很難重現,遭遇一時衰落也是時代的必然。

    孫建邦同時認為,作為一種已經流傳了300年的民間拳種,通背拳不僅是一種拳法,更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我們進行發掘、整理,并一代代傳承下去。其實,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起來的人們需要繼承文化、強身健體,練習以防御為主并可防身健體的四面八方通背拳,應該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所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通背拳會迎來新的機遇,獲得長久發展。【原標題:軍屯鐵襠功 曾經威名遠揚的民間功夫】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晚報 2008-05-05 作者:程奇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洛陽南無拳:從數代單傳到花落千家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