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笙斗
笙是我國古老的樂器,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老城區邙山鎮的一個小村子里,有一個制笙世家,他們的制笙手藝已經流傳200多年。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這個制笙世家的笙曾經供不應求。如今,買笙的人越來越少,但一位年近花甲的老藝人依然在日復一日地手工制笙。這份堅持的背后,是對文化遺產難以割舍的情懷。
近日,記者來到毛嶺頭村,體驗了“毛家笙”傳人毛智遠的一天,記錄了他制笙背后的故事。
體驗
工藝繁復,堅持手工制笙
遠近聞名的制笙老藝人
毛智遠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是村里的制笙藝人,他家制作的笙被稱做“毛家笙”。從記事起,毛智遠就跟著父親學做笙,16歲時就已熟練掌握制笙技藝。
8時40分,記者來到毛嶺頭村,在村民指引下,很快就找到了毛智遠住的小院。毛智遠的老伴熱情地將我們迎進了門,她用手指著二樓閣樓說:“我家老頭在二樓干活,那兒亮堂。”
順著樓梯,我們來到二樓閣樓,看到清瘦的毛智遠正坐在一張舊桌子前彎著腰忙碌著,桌子上放滿了各式各樣的工具,身邊堆著制笙原料,旁邊有一摞制好的笙。
上百道工序全是純手工完成
毛智遠正在為一批笙做簧片,制簧片的原料是老伴從店里買回來的。
“一把笙的音色好壞,給簧片定音是關鍵步驟之一。”毛智遠說著拿起一個簧片在嘴邊吹著試音。看著那小小的簧片發出了響聲,記者也學著他的樣子吹簧片,鼓著腮幫子試了好幾次,手中的簧片卻發不出一絲聲響。
毛智遠介紹,笙主要由笙斗、笙嘴、笙管、簧片等組成,制成一把笙要經過上百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純手工完成的。
“做笙斗時,要先把楸(qiū)木(楸木,落葉喬木,木材細致)處理成直徑6.7厘米左右的圓木,鋸成段后用斧子一點點地砍成笙斗毛料,經細加工之后用水煮;再把笙斗毛料放在手工旋車上,先將外層旋光滑,再把里面掏掉一半,笙斗就基本制作完成了。做笙嘴時,要先用大尖刀把楸木做成嘴的形狀,再用雙人拉鉆將中間鉆空……”說起笙的制作工藝,毛智遠如數家珍。
制笙工具已有200多年“高齡”
為何不用機器制笙?毛智遠說,做笙所用的工具實在太多了,有近百種,機器根本無法代替。
“很多工具都是父輩傳下來的,用了幾十年,習慣了。”毛智遠指著手邊的木質車床和手工旋車說,這些都是他曾祖父傳下來的,已經有二百多年歷史,曾有人愿意出高價想把這幾件“古董”拉到博物館去展覽,被毛智遠謝絕了。他說,只有用這些老工具,才能做成“毛家笙”。
“‘毛家笙’過去可風光了,那時候我和父親每天從早到晚做笙都忙不過來。”毛智遠說,這些年他比以前清閑了許多。現在做的笙主要銷往北京、西安等城市的音樂學院和古樂社,偶爾會有吹笙愛好者來買笙。
背后
以笙為伴,期盼“笙聲不息”
傳承五代,毛家笙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毛智遠今年58歲,和老伴育有兩女一子。兩個女兒都嫁到外地去了,兒子毛國永今年剛剛大學畢業,去鄭州打工了。
“國永從17歲開始跟著我學做笙,現在已經基本掌握了制笙手藝。”毛智遠說,從曾祖父毛東興創立“毛家笙”算起,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傳到毛國永已是第五代了。
毛智遠說,其實他年輕時也曾有機會轉行。20世紀80年代,有親戚做皮鞋生意發了財,想拉著毛智遠一塊兒干,最終被他拒絕了。
-手上的老繭,是制笙歲月的無聲記錄
幾十年來,毛智遠一直沿用父輩的制笙技藝,從選料到制作,每一個步驟都嚴格遵循。
“笙斗一定要用楸木,耐用且不易開裂;笙嘴一定要用墨竹,用火烤之后特別光亮;笙嘴漆要刷兩遍,先用樹漆和石頭面刷層底,再刷一遍用水銀和豬苦膽熬成的明漆;做笙所用的工具,也都要自己親手打造……”毛智遠說,只有守住這份堅持,才能留住“毛家笙”的獨有味道。
做一把笙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可謂既辛苦又不出活兒,可毛智遠說,自己喜歡跟笙打交道。他手上的老繭和刀痕,正是這幾十年制笙歲月的無聲記錄。
-“我做的笙,跑得比我遠多了”
毛智遠說,雖然自己很少出門,最遠只到過西安,“但我做的笙,跑得比我遠得多”。
“60多年前,經常有上海等大城市的樂器廠來買我家的笙,還想聘請我父親去做笙,最終被我父親婉言謝絕了?姑涝瘯r,洛陽的表演隊還拿著我和父親做的笙去朝鮮慰問演出過。”說起“毛家笙”曾經的輝煌,毛智遠無比自豪。
雖然現在吹笙的人少了,但西安幾家古樂社還經常買毛智遠做的笙。“他們經常帶著我的笙去全國各地演出,前兩年還去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表演。”毛智遠說,想到自己親手做的笙漂洋過海,讓更多人了解中國這種古老的樂器,覺得自己的堅持很值得。
-已入選河南省非遺,期盼手藝永流傳
毛智遠的家里陳列著兩個“寶貝”: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和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的獎牌。他和妻子每天都要輕輕擦拭,生怕這兩個寶貝蒙了灰塵。他說,這不僅是政府給的榮譽,更是對“毛家笙”制作工藝的肯定。
毛智遠說,兒子毛國永雖然基本掌握了做笙的手藝,但并不太愿意一輩子做笙,覺得做笙太辛苦,又掙不了什么錢。他能理解孩子的想法,畢竟時代不同了,社會環境也在變,不能再要求孩子跟他一樣,整日坐在閣樓里與木頭和竹子打交道。
“以前,手藝傳男不傳女,更不能傳給外人,現在看來這種想法是老思想了。”毛智遠說,“毛家笙”現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再僅僅屬于毛家,如果失傳了,不僅對不起老祖宗,更對不起國家。他打算把做笙的工藝都記錄下來,將“毛家笙”的手藝保留下來,把制笙故事講給后人聽。
采訪手記
隨著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笙已經和我們漸行漸遠。而在毛嶺頭這個小村莊里,毛智遠仍堅持手工制笙。歲月的痕跡早已爬上他的雙鬢,長年累月的勞作已讓他的背微駝,那雙布滿刀痕和老繭的手浸在時間的缸里,留下來的是對老手藝的執著。正是這種執著的堅守,非物質文化遺產才不至于失傳!驹瓨祟}:制笙藝人:執著只為笙聲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