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0日,洛龍區白馬寺鎮孫村“十六掛轉秋”的傳承人孫鑫收到一張獎狀,這張獎狀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寄來的,獎狀內容為:
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鎮孫村秋藝社:
貴隊表演的“十六掛轉秋”節目在首屆全國秋千展演活動中榮獲金獎,特頒此證。
短短的幾行字,讓62歲的孫鑫激動不已:這張獎狀,他已經盼了一個多月。
“十六掛轉秋”受評委青睞,獲觀眾追捧
事情得從一個多月前說起。
4月1日至4日,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聯合組織的2012年中國民間山花獎(秋千大賽)在開封清明上河園舉行。來自全國的11支隊伍,共計150余人參加了此次比賽。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市洛龍區白馬寺鎮孫村的孫氏“十六掛轉秋”代表河南省參賽。
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孫鑫興奮不已:觀眾們太喜歡“十六掛轉秋”了,排隊體驗坐秋的人絡繹不絕,最后,他們只好請人專門來維持秩序。
組委會要求每個隊每天表演4場,每次20分鐘,可是由于坐秋的人太多,每次互動時間都不下1個小時;2日到4日的互動時間里,觀眾一撥接一撥。“看到大家喜歡咱們的秋,我心里高興啊!”孫鑫說。
不僅觀眾追捧,就連苛刻的評委們也被“十六掛轉秋”折服,理由如下:
第一,“十六掛轉秋”明清時期已開始流傳,專供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玩耍、健身,是名副其實的“皇家秋千”,有著尊貴的身份。
第二,“十六掛轉秋”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高13米,所用材料是木材、麻繩和鐵制品,每個部位均按古代力學原理搭建,搭建過程全由人工操作。
第三,老少皆宜,互動性強,運轉全靠人力完成,最上層設蹬秋一掛,專供有膽之士表演,中間沖天柱上有兩個轉輪,上輪靠推,下輪靠蹬,一推一蹬使兩個轉輪沿相反方向轉動,內外組成兩個同心圓,沿順逆時針兩個方向轉動,秋上16個人隨兩個轉輪忽而相遇,忽而分開,十分有趣。不管老少都可參與,有人推蹬,有人享受,互動性強。
比賽結束后,評委們經過初評,“十六掛轉秋”與青海隊和廣東隊同獲大賽金獎。雖然經過了初評,但最終能否得到“山花獎”,得由主辦單位考查后再決定,于是,孫鑫和他的伙伴們開始了一個多月的等待。
表演者全力以赴,“十六掛轉秋”最終獲獎
5月10日,大獎終于到手了,孫鑫感慨地說,獎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他說,3月,他接到省里的電話通知,讓他和秋藝社成員代表河南省比賽,角逐“山花獎”。當時,他想,這下“十六掛轉秋”可以走出洛陽,展現風采了。但很快他又犯愁了,出去比賽肯定要有開銷,秋藝社成員每個人家里都有農活,如果大伙兒不同意怎么辦?誰知大家都想去,“不管賠錢還是掙錢,都得去”、“不但要走出去,還要拿個獎回來”。
為了讓“十六掛轉秋”更“體面”地走出去,大家費盡了心思。孫鑫說,根據比賽通知,每隊最多10人上場表演,但是“十六掛轉秋”的特點是,最少得22人同時上場才能完成表演。在他們的極力爭取下,最后,組委會給了他們18人的名額。為了保證秋千順利搭建,他們最終去了26人。
為了還原史書記載的孫氏“十六掛轉秋”,他們專門找人雕刻了16個金色獅頭安裝在16根掛秋的秋桿端。
孫鑫說,為了萬無一失,他們4月28日就派部分人員趕赴開封看場地。最終,他們用168根木材、200多根繩子,花兩天時間將秋千搭建好。
該準備的都準備了,但大家心里沒有底——畢竟對手來自全國各地,都是各省經過層層選拔的選手。沒想到,當“十六掛轉秋”最后一個出場時,觀眾們一下被震住了,大家都被“十六掛轉秋”的華麗壯觀所吸引。比賽剛結束,觀眾們就搶著上去體驗。“七八十歲的老人都說從來沒見過這種秋,夸我們的秋真棒,說發明人真聰明。”孫鑫說。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表演還上了央視13套的新聞節目。(記者 鄭鳳玲 實習生 楊國昌)【原標題:在首屆全國秋千展演活動中——“十六掛轉秋”摘得“山花”捧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