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云彩燈”元宵舞動醉古鎮
2013/8/27 11:48:3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3月1日,在南召縣云陽鎮文化活動中心,一群身著彩衣、手持云朵狀燈盞的民間藝人,正在忘我地排練。隨著舞者的隊形變幻、燈盞起落、音樂轉換,幻化出各種形狀的花朵、云彩、祥龍以及組成帶有美好祝愿的詞匯。這項文化活動年年成為該鎮群眾翹首以盼、歡鬧元宵的傳統“壓軸戲”。
兩個半世紀的文化瑰寶
云彩燈舞表演起來優雅大方,韻味無窮,營造出童話、寓言般的意境。狀如云朵的彩燈,在昏暗的夜色里燈光流轉,隨著舞者移步換形,配以宮廷古樂,讓觀舞者陶醉其中,如醉如癡。云朵在舞者手中飄動,時而幻化成出水的芙蓉,盛開于微風吹拂的湖面,倏地花瓣片片飛去,變成一只翩遷的蝴蝶,戲于爛漫的花叢間。隨著一陣打擊的響起,云朵經過疾速的運動,各燈首尾相接,演化為一條祥龍,盤旋飛舞、行云施雨。之后,舞者將云朵迅速組合出"天下太平"、"五谷豐登"等金字,讓觀眾沉浸在喜慶的氛圍中,被其藝術魅力而折服。
云彩燈舞是清朝乾隆十五年,由云陽人褚方昌(1750年生)引進改編的。當時,他在汝寧府任訓導職,不久回歸故里賦閑在家。他根據所熟悉的宮廷舞蹈,編排了云彩燈舞,組織家族子弟,在褚家祠堂排練后,于當年元宵節走上街頭為鄉鄰獻藝,深得云陽群眾的喜愛。從此,云彩燈舞便在該鎮扎下了根。一代一代流傳下來,迄今250多年歷史、近300人參加過云彩燈舞表演。
云彩燈最早是用桐木做成云朵狀燈框,外面糊上白紙,里邊裝點蠟燭,舞時燈光流動,熠熠生輝。1980年,著名云彩燈藝人張富來對云彩燈進行了改進,用白綢子飾面,彩繪龍頭、龍身、龍爪及各種花卉圖案,內裝電池和燈泡,提高了舞蹈的實用性和觀賞性。樂曲也由原來的簫和笛,增加了鑼、鼓、二胡、嗩吶等,增強了藝術感染力。其子張軒又于1999年再次對云彩燈舞表演進行改進,由原來參演的4男4女16盞燈,擴展到8男8女32盞燈,使舞蹈陣容更強大,既適合春節踩街活動,又適合登臺表演。
為了周總理的囑托
云彩燈舞是植根于南召云陽群眾中藝術瑰寶。1952年,經我縣有關部門推薦,云彩燈舞參加了南陽地區民間舞蹈匯演,被評為優秀民間舞蹈。之后,和南陽大調曲一起,參加了首屆河南省民間曲藝舞蹈匯演,轟動了省城。對此《河南日報》曾作過專題報道。同年,又參加了中南地區民間舞蹈匯演,受到與會專家的一致盛贊。1955年2月,云彩燈舞作為我省民間藝術精萃參加了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觀摩演出大會,帶著芬芳鄉土氣息的表演,深深地打動了觀看表演的周恩來總理。他在演出后接見云彩燈舞參演人員時,情不自禁地贊賞道:"片云、朵云、五色云、云后雨、雨后龍,標志著大自然的豐收"。此次演出云彩燈舞被評為全國優秀民族民間舞蹈,榮獲錦旗一面,參演演員每人獲得天鵝牌金筆一枝。
從此,云彩燈舞聲譽雀起、美名遠播。帶著周總理的囑托,云陽民間藝人在傳承中發展、發展中創新,使這一民間舞蹈流傳至今、長盛不衰。每逢新春佳節和重要慶典活動,都會被社會各屆邀請助興演出。1999年以來,先后在中央、省、市電視臺春節節目中反復播放。
花甲老人的心愿
云彩燈舞的第六代傳承人是現年60歲的張軒老人,其家可謂是云彩燈表演世家。其父張富來曾對云彩燈的弘揚、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受父親的影響,他自小就喜愛云彩燈。父親去世后,他便成了大關村云彩燈舞的"頭只燈",其家族中叔娘、堂弟、妯娌和兒子等9人,均是云彩燈舞的主要演員。
當談及云彩燈的現狀和發展時,老人在高興激動之余,顯得憂心忡忡:現在云彩燈表演只剩俺們大關一班人,僅有30多人。大部分藝人都年事已高,最小的演員也30多歲。云彩燈演出都是公益性娛樂活動,從排練到演出,沒有報酬,全是義務。不但掙不來錢,還耽誤大家掙錢。現今不少人都忙于經商、外出打工,大規模培養演員、組織演出比較困難。這種藝術形式能發展到現在,全憑一群老藝人對云彩燈的一腔熱愛和神圣責任。
張軒老人憧憬著自己的夢想,動情地說:“云彩燈是全國僅存的優秀民間舞蹈,這么好的玩意,不但不能在俺手中失傳,還是要把它發揚光大。我不斷地琢磨著對云彩燈舞演出形式進行改進,走市場化路子,在市場競爭中繁榮。俺還盼望著它能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他夢想有朝一日通過努力讓云彩燈重放異彩,走出盆地,走向全國,走進國際藝術舞臺。【原標題:南召:“云彩燈”元宵舞動醉古鎮】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南召網 2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