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陽劉毛筆,是河南省周口市項城縣孫店鎮汝陽劉傳統的手工技藝,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具有“中國第一筆”之稱。而出產汝陽劉毛筆的汝陽劉村,素有“毛筆之鄉”、“妙筆之鄉”的美譽。
汝陽劉毛筆選料考究,僅兔毫的選擇標準是秋毫取健、取尖,春夏毫則不要;狼毫的選擇就必須要到東北去采集過冬的黃鼠狼尾毛來制作。汝陽劉毛筆制作精細,主要工藝流程有:分毛--脫脂--去絨—裝毛—齊毛—墊毛—切毛—梳毛—修毛—成頭等128道工藝,其工藝具有獨特性。成品要具備尖、圓、齊、健“四德”,軟硬適中的標準;其外飾,尤其是筆桿的裝飾上更極為講究,根據筆的形狀和高、中、低檔的要求配之,既美觀又大方。
“汝陽劉”毛筆生產歷史悠久,品質優秀,被歷代文人墨客視為文房上等佳品。歷朝歷代該制筆業都拉動和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和書畫事業的繁榮昌盛,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研制和改進,現已開發出單只筆、禮品筆、書畫用筆、學生用筆等120多個品種和規格,使毛筆不僅具有使用價值,而且具有觀賞和收藏價值。
中國是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文房四寶”的筆、墨、紙、硯是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之一,是中華文明的載體,是承接華夏民族優秀燦爛文化的紐帶,也是推動世界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文房四寶”毛筆居首,而毛筆最能彰顯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也是最重要的譜寫歷史的工具。
秦代是毛筆工藝發展的開端,這一時期確定了毛筆的基本形制,為后世毛筆制作奠定了基礎,拉開了中華民族書寫歷史的新篇章。秦代毛筆最大的特點是“以竹為管”,是由秦朝大將蒙恬所創,然后由其部下隨從傳承下來,逐步推廣到全國,其間,出現了一些以制作毛筆著稱的地方,汝陽劉就是其中之一。
“蒙恬筆”即為秦筆。在春秋戰國時期,書寫工具尚無統一的名稱,直到秦代,“筆”才正式成為書寫工具的稱謂,這正好與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筆的解釋相互印證。其文曰:“秦謂之筆,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由此可知,筆的叫法自秦以后方始統一。
汝陽劉毛筆
劉寅和秦代文字學家程邈相交甚厚。程邈獲罪入獄,殫精竭慮,十年之功創隸書3000字。秦統一六國后,實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把原秦國使用的小篆這種文字,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程邈又在小篆的基礎上,創立了隸書。隸書比小篆更為先進。后來,隸書取代了小篆,秦隸便普及到了全國。丞相李斯奏請秦始皇赦免程邈,讓其用隸書寫御史,劉寅便以“蒙恬筆”贈之。于是,“蒙恬筆”便在朝野得到傳播和光大。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東巡的途中病死沙丘,就在這個時候,趙高拉攏李斯,合伙制造了“沙丘之謀”,篡改秦始皇讓大兒子扶蘇繼承皇位的旨意,卻讓小兒子胡亥繼承皇位,號二世,發矯詔,逼令扶蘇、蒙恬自盡。蒙恬死后,劉寅解甲歸田,把“蒙恬筆”的制作工藝傳之于劉氏子孫。從先祖劉寅開始,一代傳承一代,一直傳到現在的第66代孫----當代制筆大師、汝陽劉筆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好勤這一代。
汝陽劉人為紀念制筆祖師蒙恬和“蒙恬筆”的第一代傳人、劉氏先人劉寅,于元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在汝陽劉村東頭修建了蒙恬廟和劉寅祠。民國23年(公元1934年),又進行了重修擴建。“文治毫毛安天下,武修長城定太平”,就是鑲嵌在蒙恬廟大殿門口兩側的朱漆對聯,充分表達了蒙恬的歷史功績和汝陽劉人對蒙恬的崇敬和懷念。汝陽劉人不忘先祖,世代景仰,還把每年農歷的3月3日(蒙恬的誕辰日)定為廟會,并作為拜師授徒的吉日,歷久不輟,一直延續到上世紀的60年代初。蒙恬廟和劉寅祠被毀于60年代后期破舊立新的“文革”年代。廟院遺址內,目前尚存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由制筆藝人劉嵩山栽植的一株倒栽古槐,現仍枝葉繁茂,巍然屹立,象征制筆人愛藝精神與壽槐長存。
在汝陽劉村西北30公里處,現商水縣的舒莊鄉境內有蒙恬墓,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汝陽劉制筆藝人每年的清明節都到蒙恬墓朝拜祭奠,上香添墳,這也充分證明了汝陽劉毛筆與蒙恬的歷史淵源之深厚。
劉氏族人言之鑿鑿,他們的先祖,“蒙恬筆”的第一代傳人是劉寅,是直接從蒙恬那里學來的制筆技藝。蒙恬蒙難屈死后,劉寅解甲歸田為蒙恬守墓,并將蒙恬的制筆技藝傳授于劉氏子孫。一代傳承一代,目前已傳到第66代。由于劉氏蒙受了元朝的兵火戰亂,家譜失傳。到了明代洪武年間,社會逐步得到穩定,汝陽劉人才又重續家譜。目前尚存大明洪武以來的家譜。按照大明洪武以后續寫的家譜,到劉好勤這一代,也有23代了。【原標題:汝陽劉毛筆的特點、歷史來源與傳承】
汝陽劉毛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