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店大裝,復活的民間藝術。
龍年春節的一天,冬陽注視著大地。此刻,在泌陽縣城的街道上,各鄉鎮的民間文藝表演隊正在沿街演出,整個縣城充滿了喜慶和歡樂,給寒冷的冬天增加了溫暖。
在演出隊伍中,最壯觀、最惹人喜歡、最搶眼的當數王店大裝。只見百余名表演者身穿古代戲服,伴隨著喧鬧的鑼鼓聲,在高高的架上展示著不同的姿勢,引來陣陣叫好聲。
泌陽縣王店鄉王店村表演的王店大裝,屬于“抬閣類”大型民間藝術,是一種集戲劇造型和雜技娛樂表演于一體的大型民俗活動。與省外的“高裝”、“抬閣”等有異曲同工之妙,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是優秀的民間文化遺產。王店大裝生長于泌陽,并深深扎根于民間,已有400余年歷史,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目前,王店大裝先后被泌陽縣人民政府、駐馬店市人民政府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王店大裝,即高架大型彩裝,興辦于明末清初,盛于清末民初,由當時的王店藝人張、寧兩家移植山西大寧民間“抬閣”技術而成。在古代,常以此表演祈求國泰民安,此后代代相傳,每年廟會和重大節日都要演出。過去,王店大裝是用大型方桌和四根抬竿或多根抬竿捆綁而成。表演者身著戲裝,分為三層,上下、左右站立,固定在方桌上方。表演者多表演折子戲,多為傳統造型劇目。大裝需要用人抬,每架裝由16個人抬,后改用裝架放在人力車上拉,因大裝用人較多,場面大,道具多,技術性強,所以玩家較少。文革時期,由于歷史原因,王店大裝被迫停演。上世紀80年代初,王店藝人丁保全、白天增集資數千元,使王店大裝這種古老的藝術重放光輝。后因節日期間百余人的藝人隊伍難以組織,加之缺少必要的活動經費,王店大裝再次停演。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的文化領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群眾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電影、電視、網絡等現代化傳媒成了人們的新寵,傳統文化漸漸被人們淡忘。王店大裝也受到了挑戰和沖擊,表演技藝嚴重失傳,并隨著老一代民間藝人的陸續謝世和流失而瀕臨滅絕。
2000年,身為王店村黨支部書記的老藝人丁保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出于對民間文藝的熱愛,他走家串戶,聯系白天增、陳順旺、楊方、張曉明、白金亮、吳相臣、陳明聚、丁良普等民間藝人,自籌資金,重新組織起王店大裝表演隊,使王店大裝重見天日。每年春節或物交會期間,這支王店大裝表演隊都會進行演出,引來數以萬計的群眾圍觀欣賞。
泌陽有句俗語稱:“王店的古事,泌陽的燈,還數大裝最有名”。為了使王店大裝這種傳統的民間文藝更好地傳承,王店大裝主要傳承人丁保全將大伙召集在一起,探討如何把王店大裝發揚光大。幾經討論,他們最終決定將大裝架改為拖掛型,用拖拉機拉動。沒有資金,大伙集資。沒有設備,大伙想方設法找地方加工。那些日子,幾個人忙著研究改造大裝架,連家里的農活都顧不上,還因此找來家人的埋怨。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的不懈研制,他們終于將大裝架改造成功,由人力抬拉,改變為機械拉動,大大減輕了人力,同時也給大裝表演注入了現代化的活力。
丁保全說,改造后的王店大裝,上有弓字型鋼制裝柱,高度在街上以高空無障礙通過為準,每臺裝一般為6至7米高,7至9名青少年演員身著戲裝,根據不同的劇情,化妝成不同的造型。表演者分上中下三層固定站立,每次出演,三至五架大裝不等,演出隊伍百人左右。表演時,抬擱人按照戲曲舞臺人物化妝,下面抬座的人也身穿彩衣,按丑角化妝。大裝的表演藝術關鍵在于底座身上的功夫,底座必須壓穩腳跟,挺直腰板,把勁用在腳腕和腰部,將膀子前后甩開,才能使鐵桿上的撓擱人彩衣、飄帶左右飄舞如飛,酷似天上神仙。表演者隨著鑼鼓節奏之變換來變換步伐,變換隊形,其動作優美,變換花樣多,常使觀眾目不暇接、贊不絕口。王店大裝的傳統造型劇目主要有《穆桂英下山》、《楊八姐游春》、《八仙過海》、《真假牡丹》、《白蛇傳》、《西游記》等20余種。相關器具有裝架、車輛、戲裝、彩花、道具、皇杠、銅器、鋼制裝柱等。大裝的內容形式獨特,人物裝飾以戲服為主,戲名各有不同,各具特色,裝置精美,引人入勝。大裝以行進展示為主,演員在高高的裝架上凌空站立表演,造型美觀,像是騰云駕霧,表演驚險奇妙,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王店大裝,這種深受群眾喜愛的傳統民間文藝,根植于鄉間沃土,在一代代藝人的汗水和心血的滋潤下,經過演繹、傳承和改造,得以弘揚和發展。如今的王店大裝造型更典雅,內容更優美,加上鏗鏘有節奏的吹打樂相伴,氣氛熱烈,場面壯觀,形成了獨特的本土風格,具有十分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民俗特征,堪稱為一絕。(鄧敏)【原標題:王店大裝:在鄉土中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