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志齋千唐魂
2014/4/29 18:01:1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穿過一條幽深的林蔭道,推開厚重的大門,一座歷經百年風雨、占地百畝的大型園林—“蟄廬”展現在我們面前。花園主人乃著名的辛亥元老、北洋略威上將軍張鈁先生。“蟄廬”因收藏千余方唐人墓志而聞名于世,章太炎先生以古篆題額“千志唐齋”。
張鈁,字伯英,新安縣鐵門鎮人,孫中山發動護法運動時,張鈁任陜西靖國軍副總司令。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文史館副館長,毛澤東曾贊他“中原老軍事家”。
千唐志齋是中國唯一一座墓志銘博物館。張鈁先生酷愛金石字畫,1931年起,他在公務之余開始廣泛搜集散落各處的墓志石刻、碑碣和石雕,陸續不辭辛苦運至故里,還將平生收藏的名人翰墨請人刻石存于“蟄廬”之內,為國家保存了一大批珍貴文物。為安全起見,1933年他在“蟄廬”西北角修建十五孔窯洞、三大天井及廊道,請來大批工匠將這批墓志石刻一一鑲嵌于里外墻壁之上,使其得到永久妥善保存。
“蟄廬”共鑲嵌墓志、碑碣1419件,僅唐代墓志就占1191件,“千唐志齋”由此得名。筆者躬身細細觀看,發現自唐代首個年號“武德”到最后的“天佑”,囊括了全唐各個年代,記載了武則天改元、安史之亂等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墓主身份既有皇親貴戚、相國太尉,也有處士名流、宮娥才女,甚至有外國人。因為兼有證史、補史和糾史的功能,為研究唐代社會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難怪“蟄廬”被史學界贊為“石刻唐書”。
廬內所藏的歷代字畫石刻也不乏稀有珍品,令觀者盡享翰墨藝術之美,倍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家對漢武帝夢景圖浮雕、武則天造文字和北宋米芾、明代董其昌及清代王鐸、劉鏞所書的行草對聯、條幅、中堂贊不絕口。一塊刻有鄭板橋風、雨、陰、晴竹姿四態的屏扇和名曰“醒”竹的單條石刻,以及光緒皇帝引見官王純謙指畫蘭草更是令人趨之若鶩,還有于右任、蔣介石等人的遺墨石刻,堪稱精彩紛呈。
人文遺存猶如發酵的酒,年代愈久遠愈揮發出醉人的馨香,千唐志齋就是這樣。走在布滿石刻的幽暗窯洞中,令人深感一種凝重的歷史滄桑感,生出“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的感謂。那些曾經演繹的故事穿越時空隧道,向今人訴說它們曾經的輝煌或悲壯。仿佛見到一千多年前的志主們“帶甲百萬,車千乘,跨千匹馬”夾風而來的磅礴氣勢,令人墜入思古之幽情。洛陽因其歷史的久遠而深邃,“蟄廬”則因藏寶而彌足珍貴,一如唐代詩人盧照鄰的名句:“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唯見青松在”。
古齋古志何燦然,名人名園亦生輝。前事不忘、后世之師。步出“蟄廬”,我們一行仍覺意猶未盡,“石刻唐書”將穿越千年的人文景觀再現今人面前,讓后人與智慧的祖先和文化大師對話,使我們以史為鑒、感悟過去、啟迪未來,端的是不虛此行。歸途中,一位老作家吟出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秋風中,再次回望古樹掩映下的灰色石屋,我忽然想起英國教育家史蒂芬·斯賓德經典之語:“歷史好比一艘船,裝載著現代人的記憶駛往來……”(原標題:古都志齋千唐魂)作者:吳建國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鄭州日報(201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