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溝,打造溝域經濟“領頭羊”
2014/4/30 11:37:3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八里溝景區開業十周年系列報道之三
旅游經濟的重要支撐
八里溝的快速發展,大大拉動了輝縣市經濟發展步伐。
10年來,接待游客人數累計2000多萬人次,創經濟效益6億元。同時,帶動了餐飲、服務業、出租行業的發展。
如今在輝縣市,農民自辦的家庭旅館達3000多家,每到旅游旺季,家家戶戶住的都是游客,僅此一項,就使農民年人均增收10000多元。以前山上的野韭菜、野木耳,無人理會。原來很不起眼的山楂、核桃等土特產和一些枯藤、奇石,現在也成了游客喜愛的“珍品”。僅松樹坪村10年來農民年人均收入,由原來不到2000元發展到近4萬元,原來全村僅有十幾輛小轎車,發展到今天一家有兩三輛轎車,總數達到300多輛。
2002年,八里溝景區開發當年,新鄉全年共接待游客68.3萬人次,門票收入690.35萬元。2012年,新鄉全年接待國內游客則達1970.8萬人次,國內旅游收入突破122億元,入境游客5萬多人,實現了質和量的突破。
10年間,新鄉旅游產業規模迅速壯大,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質的飛躍,八里溝可以說功不可沒。
溝域經濟的成功典范
順時而動,乘勢而上,一切按客觀規律辦,才能無往而不勝。
“景區的開發,考慮的不僅僅是公司的盈利,更多的是旅游企業的社會責任。”八里溝景區董事長劉瓊瑩告訴記者,開發伊始,第一任董事長劉志豪就確定了“公司加農戶、生產促生態”的發展戰略,為景區確定了生態治理、新農村建設、種植養殖業、民俗旅游業、觀光農業發展為一體的山區溝域經濟發展新模式。
有學者指出,溝域經濟是指以山區溝域為地理空間,以內聚力發展變化為基礎,實現山區發展與農民致富的一種經濟形態。其發展的宗旨,是堅持富裕農民。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富裕山區農民。
中國旅游專家原群先生說:“八里溝模式,是旅游界的一個極好途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溝域經濟發展的成功典范。”
八里溝景區一直都把當地的環境和民生放在首位,用董事長劉瓊瑩的話說:“我們發展八里溝溝域經濟,就是要緊緊圍繞自然、鄉土等優勢資源,走一條生態友好、經濟持續發展的道路。所以,我們始終把保護環境和民生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讓環境更美,讓當地人更富是我們的首要目標。”
八里溝的快速發展,使新鄉南太行旅游成為河南山水旅游的新名片。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這對民營企業來說,意味著必將獲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大的發展空間。
新型城鎮化的有益探索
現在,來到八里溝,問到松樹坪的人,無論大人、小孩都會說:“是八里溝景區讓我們富了起來,是劉董事長美麗了我們的家。”
2002年,景區給群眾新蓋了旅游生活社區,并安排18歲-60歲具有勞動能力的村民直接進入景區工作,成為景區正式工作人員。
除此之外,景區還固定對松樹坪村民每年發放糧補和低保補助,從根本上解決了村民們在景區開發對自己生活的后顧之憂。
“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美麗鄉村生態環境,讓農民成為最大受益者”,一直是八里溝景區的奮斗目標。
“俺過去就住在天河瀑布的上面,每次下山都要走一線天,下雨天路都沒法走。”景區H15號攤位經營者小秦是景區開發的受益者之一,2002年景區開發時,舉家搬到了由景區建設的新住宅區。現在,小秦自己經營的攤位每個月能夠掙4000元左右,還能領到每年200公斤的糧食以及景區的補助和村里的分紅。
每年,公司都指定景區員工出去學習、考察,前往優秀景點“取經”。同時,也出資帶領從事旅游行業服務的周邊群眾外出學習,轉變旅游服務觀念,提高旅游產品質量。
景區與周邊的旅游小城鎮融為一體,這對新型城鎮化起到了更好的輻射帶動作用。
在八里溝溝域經濟的帶動下,南太行山的山溝溝踏上了城鎮化的道路,當地的學校、郵局、派出所、銀行設施等逐步完善。越來越多的山區農民從農業生產中解脫出來,生活方式也發生了重大改變,生活觀念也更趨于城市化、文明化。
這是一幅旅游業與農民城鎮生活化的畫圖,清新、柔和、高遠。
八里溝人并不會停下追求的腳步。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是把八里溝打造成5A景區,帶動南太行旅游業的騰飛,帶動當地農民實現新的夢想。(原標題:八里溝,打造溝域經濟“領頭羊”)作者:劉春香 呂桓宇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河南日報(201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