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常奏《十送紅軍》
昨天一早,“三省媒體聯動·千里躍進大別山”采訪團從河南信陽市區出發,前往位于羅山縣的何家沖村。
行至村頭,便看見一座“閃閃紅星門”,上書“革命老區 紅軍搖籃 長征出發地”的字樣,低低訴說著這個小山村的與眾不同之處。車停至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前,剛下車便能聽到村里在放《十送紅軍》的音樂。“我們這個村子,跟紅軍真是魚水情深,這首歌最能反映當年送別紅軍的情景。”身著紅軍軍裝的講解員介紹。
當年的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其實是何氏宗祠。這是一座明初建筑,占地有400多平方,前后兩棟各有5間,兩邊還有廂房。如今,舊址已被布置成一處紅色旅游景點,供游人們了解當年的紅軍故事。在院落中,還有一株特殊的柏樹,這是長征前夕紅二十五軍副軍長徐海東親手栽下的。
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前軍部就在這個祠堂內
千年銀杏樹下部隊出征
若說起村里的“寶”,村民們都會指指那株千年的銀杏樹。78年前,僅有2900余人的紅二十五軍就是在這株老銀杏樹下集合,開始長征之路。
千年銀杏樹見證了當年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誓師時的場景
這株幾人才能環抱過來的千年銀杏,如今依舊枝繁葉茂,每年還會掛果,成為游客必到之地。在它身上,還有一道深深的痕跡,講解員告訴記者,這還有一個蹊蹺的故事。1934年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旗幟,在銀杏樹下集結,當時天降大雨,似乎是為戰士們送別。隨后,一道驚雷直劈向銀杏樹,樹身被燒得焦黑,并留下了很大的裂痕。 村里人當時都以為這株銀杏樹活不成了,可沒想到第二年在紅二十五軍長征勝利后,它又奇跡般復活。
“何大媽”掩護紅軍傷員
現年49歲的何家沖村支書何乾龍雖未經歷過那段紅色歲月,但祖輩們傳下來的故事他倒是如數家珍,其中“何大媽”救護紅軍傷員的壯舉更是讓他津津樂道。
“何大媽在山溝里做小買賣,為紅軍送情報,她的丈夫和兒子都因為保護紅軍被殺。”何乾龍說,有一次,一位紅軍傷員被國民黨帶走,何大媽上前攔住指認說,他是自己的親戚,并非紅軍。她還以自己的眼睛做擔保。最后,她的一只眼睛被槍托搗瞎,國民黨才相信她,放過了這名紅軍傷員。經過何大媽的悉心照顧,這位傷員18天后返回部隊。
“何大媽”救護的紅軍傷員中,有一位余姓年輕人,解放后在武漢軍區任職。因為感念何大媽的恩情,他回到何家沖看望何大媽,并希望將其接去武漢居住。“他要給何大媽當兒子照顧她,但是老人家舍不得村子,沒有同意。”何乾龍說,1989年,何大媽去世,但她的故事卻一直流傳下來。
當地村民捧起“紅色飯碗”
當年的小山村,如今已經變了模樣,流淌著紅色血液的何家沖人,開始發展紅色旅游致富。“這里有3個全國文保單位,還被定為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羅山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邱春梅介紹,今年截至9月底,當地已經迎來了10萬左右的游客。
旅游發展起來了,村民們也找著了賺錢的門道,何乾龍就是“帶頭人”之一——他是村里最早開設農家樂的人。如今村里的主要經濟收入就是依靠發展旅游產業和養殖種植等民營經濟。
“后來國家要求紅色景點免費開放,沒有了門票收入,就要通過別的方式發展旅游經濟。”邱春梅介紹,一方面,當地通過組織系列活動繼續打響旅游品牌,另一方面著手將紅色經典旅游、鄉村文化游和拓展培訓經濟融合起來,開始進一步的規劃開發。
由本報和河南大河報、湖北楚天都市報聯合舉辦的“三省媒體聯動·千里躍進大別山”活動10月9日在河南信陽正式啟動,今天將進入第三天行程。在大別山地區,有著三座“將軍縣”,分別是河南新縣、安徽金寨縣和湖北紅安縣。今天采訪團將走近河南新縣,聽聽這座“將軍縣”里的故事。
10月9日的啟動儀式之后,由三家媒體組成的采訪團就在河南信陽觸摸紅色脈動。昨天,采訪團一行分別走訪了信陽羅山縣和光山縣。羅山縣的何家沖,是鄂豫皖紅二十五軍長征的出發地,如今這里的村民已經靠紅色旅游走上致富路;而光山縣則留存著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時召開晉冀魯豫野戰軍旅以上高級干部會議,即史稱“王大灣會議”的舊址,同時這里也是鄧穎超的家鄉。
今天,采訪團將再次出發,前往河南新縣。這里培育了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等93位叱咤風云的共和國將軍和省部級以上領導干部,并獻出了吳煥先、高敬亭等5.5萬優秀兒女的寶貴生命,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將軍。采訪團將首先前往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參觀,并前往老紅軍羅名榜家慰問。當地負責人介紹,羅名榜20歲投身革命,南征北戰,歷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和兩萬五千里長征,先后五次身負重傷而奇跡般生還,今年已是103歲的高齡。
結束在河南的行程,采訪團將繼續奔赴湖北黃岡和安徽金寨,繼續尋訪紅色故事,發現老區新活力,并為大別山振興鼓與呼。
從今天開始,三家媒體也將在各自的版面上,對兄弟媒體的活動報道版面進行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