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集日,男,1943年生,河南輝縣人,中國根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二級高級根藝美術師。1990年開始習藝根雕,覓藏奇石。先后制藏根、石作品各100余件。多件作品參加國家、省、市級展覽并獲獎。現任河南省根雕協會副會長,河南輝縣市根雕協會會長。
作品:根雕藝術概述
根的藝術,俗稱根雕,簡稱根藝。即人利用根的自然美,施以造化之妙的手法,表現出來的藝術。
根藝的基本特征是,奇巧結合,天人同構。根材是天然生成的,并不十全十美,或凸凹疤節,或扭曲迂回,或殘缺洞窟……。然而,在人的審美視野里,越發顯示出殘而不廢、缺而不虧、雅而不俗的特色。正是這種奇異局限的、似與不似的物態,給人提供了一個巧籍天然的創作空間,使每一件作品在世界上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造型,倍受人們青睞。
根藝,歷史悠久、源淵流長。它的產生和發展,和其它藝術門類一樣,不是孤立和偶然的,而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文化歷史的不斷進步,逐步萌生發展的。
到目前為止,我國現存最早的根藝品,應是戰國時代的“辟邪”。1982年湖北江陵一號楚墓出土的“辟邪”和幾年后荊門二號楚墓相繼出土的“角形器”,這兩件根藝品的出土,不僅印證了其歷史的悠遠,更佐證了這一文化現象的發展和制作工藝的完美。
有文字說,根藝始于戰國,形成于漢晉,發展于唐宋,盛于明清。這里就不再贅述了。不過,根的藝術在歷史上,由于人們的審美理念、藝術創作的自由化程度,以及社會和生活條件等方面的原因,總體上創作面是很窄小的,特別是理論方面的記載很是少見,根藝作品除少數文人雅士、達官顯貴品賞之外,人民大眾與之無緣。正如著名美術史家常任俠先生說:“根藝的歷史,雖則久遠,但在舊社會里,認識這門藝術的并不很多。”
根雕藝術的真正掘起,還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出現了全國性的根雕熱,根雕這門既古老又年輕的藝術,象山花爛漫,競相開放在祖國大地。
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極大刺激了生產力的發展。然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社會經濟的快速運轉,高科技服務的氛圍,都市化的繁榮,給人們尋找自然的心理帶來了失落。于是產生了向往自然,回歸自然,寄情于山河天地之間的欲望。隨之,旅游事業發展了。城市里力求挽回失去的自然,著力解決發展與自然的矛盾而設置公園,樓堂館所里也造作園林趣味。然而,旅游必竟不是人人、天天的事,園林趣味也只是盆景。人們便不約而同地把根、石自然美的藝術品供置于自己的廳院、臥室,看到它仿佛就像擁進了大自然的懷抱。品賞之余,向往大自然的心靈無疑得到了慰藉。
崇尚自然,返璞歸真的心理需求,給根雕藝術帶來了眾多觀賞群體和巨大的創作空間,這也許就是藝術來源于生活吧!
現如今的根雕藝術,已不再是昔日的寥若星辰之狀,它簡直像春天盛開的百花苑,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其從業隊伍之大,藝術佳作和名師高徒之多,創作技巧之精美,史無前例。正如中國根藝美術學會主席馬駟驥在2005年紀念中國根藝20年大會和中國根石美術精品展覽開幕式上講到的:“1985年建會初期,只有會員32人,現已發展到1500多人和40多個團體會員單位,擁有基層會員上萬人,全國根藝愛好者已達數十萬人。”“20年來,共評定出中國根藝美術大師31名,一級高級根藝美術師38人,二級高級根藝美術師141人,根藝美術師255人。”20年來,僅此一家一級學會共頒發“劉開渠根藝獎”約2072人,其中金獎267枚,銀獎561枚,銅獎1244枚。
昔日,根雕藝術被視為雕蟲小計的民間把玩,如今,猶如陽春白雪,走進了千家萬戶,登上了祖國的藝術殿堂。在國內被人們稱為“神奇的藝術”,在國際上被譽為“不可多得的東方特產”。無疑,根雕藝術已經成為我國藝術領域里的一枝不可缺少的藝術奇葩。
根雕藝術的普及,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可喜局面,自然也產生了不同的風格和流派。流派,藝術領域自古有之,沒有流派就沒有競爭,沒有競爭就沒有發展。一家之談、停滯不前的藝術是沒有生命力的。風格,則因材質、地域以及作者的愛好和師承關系的不同,盡顯所長。比如,有的作者含而不露,以虛擬的手法善長;有的則以質樸、寫實為主等。大體說,以江浙為代表的南方的創作,多以手頭精巧、工藝細膩面世;北方的硬雜木多,以粗獷豪放之狀居多。創作風格雖各人、各地、各異,但最常見的還是具象形、意象形、抽象形三種。具象形,無疑是有較為明顯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是什么。比如,動物、人物、山水、花鳥等。這類作品,目前在市場上看好,因為它最容易被人民大眾接受;意象形的介于似與不似之間,有以形傳神,意在形外之感;抽象形的則無具體形象,其意蘊完全靠觀賞者領悟、想象。一時讀不懂的,則依命題作導游,像紅樓夢中曲徑通幽一樣,慢慢品之,余味深長。
初學者,多習慣于找具象形的根材。其實,這樣的材料是十分少見的。不管什么樣的材體,只要蘊藏著形式美的形狀,便都具備創作的屬性。
此外根雕藝術就型別、體積、實用、書法、觀賞等方面還有多種分類。但不管哪一種風格、類別,其共同之處都是以根為載體的,都必須遵從“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的創作原則,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按照根藝的創作程序而創作,即選材、去污、脫皮、除蟲,依形度勢,聯想、立意、構圖、確立主題、三雕七磨、上漆打蠟(有的作者或作品忌用此道工序)、蹭擦拋光、配座、命題等。
根藝創作技法說起來簡單,做起來缺非易事。同一件材體放在不同作者的面前,創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這里不僅會表現出作者的創作技巧,更能顯示出作者文化素養的功底。有作者說,制作出好的作品,需要具備三個條件。即奇特的根材,豐厚的文化功底,精湛的創作技巧。我頗為贊同。
奇特的根材,需要尋奇覓美。根雕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發現的藝術。有人說,有了奇特的根材,便是成功的一半。此話不無道理。但發現并不是運氣和拾趣,有道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只有豐富生活經驗積累的人,具有敏銳藝術審美眼光的人,才更多有緣遇之。正如法國雕塑家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發現出美來。”
豐厚的文化功底,指的是面對雜亂紛繁,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材體,從聯想、構思、立意,到整個創作過程,使材體自然美,得以充分的顯現和提升,并和人工美有機的交融,所具備的綜合素質。
任何一件作者滿意的作品,都是有強烈思想性的,作者的思想水平、審美層次、文化修養都要在作品中反映出來,并決定著作品的生命力。藝如其人就是這個道理。根雕藝術的學識越淵博,想象力越豐富,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就越能震撼觀賞者的心靈,喚起人們的情思。所以,文化素養的程度是至關重要的。每一位根藝創作者都應該盡可能多的了解我國根雕藝術發展、沿革的歷史,從中汲取傳統的經驗。同時,還應盡最大可能多學一些外圍知識,如雕塑、美術、歷史、文學、詩歌等。
精湛的技藝,指的是勤動手、多實踐練出來的手上功夫。根材中所蘊藏的自然美和豐富的聯想、構圖,都要從技法中表現出來。因此,技法是很重要的。羅丹曾告誡說:“輕視技法的藝術家,是永遠不會達到目的,就象一個忘記給馬喂料的騎馬人。”
因此,凡施以刀工雕磨之處,要盡力處理好過渡,使之不留痕跡,沒有匠氣。凡是好的作品,都是使人感到如行云流水、渾然天成。藝術是最不自然的東西,但要使人感到是最自然的。創作中切忌賣弄技巧,那樣會成拙的。創作“永勿嬌揉造作,嘩眾取寵,要簡單,率真。”羅丹說。
總之,創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的一個復雜的過程,要上升到一個完美的境界,必須處處留心生活,涉獵百家,博采眾長,勤學苦練。技巧雖有悟性快慢、天份高低之別。記住,天才是來自勤奮的。
根雕藝術的創作目的,原本是陶情冶趣、供人欣賞的。但在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它遠不值把玩手藝、裝扮生活。其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精神作用是值得引以重視的。它那詩情畫意般的藝術造型,天姿阿娜之嬌態,揮宏奔放之氣勢,飄飄于然的韻味,在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享受中,使人自覺不自覺地寄托著對大自然的無限情思,從而崇尚、愛戴、保護大自然,自覺地和大自然間的天地萬物、生靈造化和諧共處。根雕藝術精神方面的作用,便是它那豐富的藝術內涵和深遂的意境,深深震撼著人們的心靈,在人們透過視覺傳導快感,為之陶醉的過程中,不免產生無限的遐想,從中領悟出某些哲理,從而激發人們奮發向上。鑒于根雕藝術品的現實意義,商品藝術問世了,藝術商品化的出現,不僅使廢棄的枯根朽木林業資源得以利用,也給根藝愛好者開辟了一條就業的門路,增加人民收入,給國家換取外匯。
藝術是脈脈相通的,天地、人世間的事,只要是人聽到、看到或體味感悟到的,都盡顯其中。有人說,根雕藝術品是立體的畫,無聲的詩,凝固的音樂。我想,它又何嘗不是美麗的傳說,動人的故事,奇幻的神話呢?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藝術家們嘔心瀝血的造詣,給人們帶來了無窮快感,同時也促進和提升了人們在藝術享受中的文化品味。正如馬克思講過的:“你想要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
綜上之管見,是筆者在創作中的點滴體會和學習眾家經驗之感受。我本不是搞藝術行的,業余的登山愛好,大自然陶醉了我,使我和根雕、奇石結下了不解之緣。十多年來,在尋根覓奇,學習根雕文化知識,習練雕磨技巧的路上,始終不渝。
愿根雕藝術,在黨的“二為”、“雙百”方針指引下,根藝家們不斷探索創新,創造出更多更美的精品佳作,為社會、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