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遙想當年“皮影”
在近日公布的第三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長垣縣95歲的呂心哲老人被認定為長垣縣五彩皮影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這讓年近百歲的呂心哲老人欣慰不已。
就在2013年春節期間,呂心哲老人還在為群眾表演傳統的皮影戲劇目。看到他熟練地操作那些漂亮的皮影人物做各種動作,有人問他:“老人家,累不累?”他興奮地說:“不累,只要人們還喜歡看,我就有勁兒表演。”而實際上,表演一場皮影戲是需要付出很大精力的。
呂心哲家住長垣縣呂莊村,這里是五彩皮影的故鄉。說起皮影的歷史,頭發花白的呂心哲老人話就多起來。1954年,中國只有4家皮影劇團,河南省長垣縣五彩皮影劇團就是其中的一家,呂心哲就是當年五彩皮影劇團的團長。
“1957年1月成立了長垣縣五彩皮影戲劇團,團里當時有12名成員,還在當時的河南省文化局作了登記備案。1962年,國家將劇團的數量控制在‘一縣一團’,結果縣里定了四平調劇團。文革結束后,俺這個劇團就解散了,后來努力了一段時間,劇團也沒有再建起來,之后,劇團成員各自尋找新的生活門路去了。”失去謀生手段的呂心哲暫時擱下皮影,去了一家大平調劇團,在那里,他一邊參加演出,一邊教授徒弟,有時候還承擔吹長號、劇務等零活兒。就這樣,在演出和教學中,呂心哲度過了自己的大半生。
百歲老人的“皮影”情結
呂心哲老人說,像他們這一代人,真正在舞臺上表演皮影戲的時間并不太長。如今,隨著電影、電視的普及,皮影戲這個古老的劇目逐漸失去了它原有的舞臺,已經逐漸被人們遺忘,現在的人們再提起皮影戲,已經完全沒有老一輩人那種激情和神采。
在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里,皮影戲可算得上是為數不多的文化娛樂項目之一。皮影戲以其婉轉悠揚的音樂、委婉流暢的唱腔、神韻飄逸的挑線操作,以及百姓喜聞樂見的內容,深受大家喜愛。舊社會,呂心哲和村里同樣喜好皮影的人靠外出表演皮影戲養活一家老少,呂心哲說,那時候的皮影道具都是好牛皮手工精心制作而成的。說起學習皮影戲的過程,以及皮影戲的前景,呂心哲老人顯得有些惆悵。“現在沒人學這個了,好歹這是我們國家的一項文化遺產吶,至少我不能忘記皮影帶給我生活上的恩澤。”
在呂心哲老人并不富裕的家里,到處都有皮影戲的影子,曾經的道具、琴弦,和那些揮之不去的記憶,老人唱起那些皮影劇目里的唱腔時,仍然充滿激情。
呂心哲老人至今仍保存著當年演出皮影戲時得到的各種榮譽,有的早已經被歲月侵蝕得斑駁不堪了,但老人視為珍寶,一直珍藏著,如同心中一直珍藏的皮影夢。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皮影戲是中國民間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
2005年,政府出臺“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意見”,開始大力保護皮影戲。2006年,民間藝人組織興起“中國影子計劃”,為皮影戲的未來尋求發展道路。
201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中國的皮影戲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皮影戲在社會新時期以一種多元化的藝術形式出現在公眾視野。【原標題:百歲老人的“皮影”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