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與影的玄妙組合
2013/4/16 10:49:09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在我國的民間藝術中影是流傳廣泛并獨具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綜合了戲劇、音樂、美術,集文人寫作、藝人刻繪與民間演唱為一體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扯一塊白布便是舞臺,尺把長的小人在幕后表演,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說的就是皮影戲。在眾多的皮影流派中,唐山皮影(又稱灤州影)的出現(xiàn)將我國皮影藝術推向了高峰。
唐山皮影戲的緣起
唐山皮影起源于明代萬歷年間,始創(chuàng)人是灤縣安各莊的秀才黃素志。黃素志出身農家,聰明好學,多才多藝,喜歡繪畫與雕刻。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黃素志再次落榜,覺得無顏回歸故里,就到奉天(今沈陽)的私塾教書,以維持生計。黃素志崇尚佛教,每每見到人心不古的事,就憂心忡忡,總想設法勸邪歸正。為此,他以周昭王聽信讒言致使骨肉離散的故事為基礎,編寫了一個叫做《望兒樓》的劇本,以圖感化大家。為了演出劇本,黃素志與他的學生們用厚紙板制成人物的造型,夜間在燈光下映出人影演出。由于黃素志是灤州(今灤縣)人,用家鄉(xiāng)的腔調說唱,就稱這種演出為“灤州影戲”。后來,經黃素志弟子的改進,用羊皮刮凈毛血,雕刻成形,染上各種顏色,制成影人,很快就傳遍關東各地。后來隨著清軍人關,又傳到關里。到清代后期,灤州皮影在樂亭縣興盛起來。樂亭縣是灤州下屬的一個縣,十分富庶。一些豪紳地主在重要節(jié)日時,經常請皮影班演出。到民國初年,樂亭縣就有私家皮影班40多家。這些皮影班經常“打對臺”,進行演唱比賽,因此各個皮影班都不惜重金聘請高手,互相角逐。同時,樂亭的皮影班很注意培養(yǎng)后繼人才,使得著名藝人的技藝得以傳承。基于這兩種因素,樂亭皮影發(fā)展迅速,尤其是唱工獨領風騷,培養(yǎng)了一批很有造詣的皮影藝人,遂有“樂亭影”之稱。
唐山皮影藝術的特點
唐山皮影戲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為主,題材大多來源于歷史名著,主題積極向上,有的表現(xiàn)保家衛(wèi)國的英雄,有的表現(xiàn)懲惡揚善的俠士,有的表現(xiàn)反抗壓迫的勇者,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其不同于其他影戲的特點有三個方面。
影人用驢皮雕刻,操縱技巧獨特。唐山皮影戲的道具,最初“以素紙雕鏃”,后來又用過羊皮、牛皮,最后用驢皮取代。唐山皮影雕鏤精細,形象俊美,線條流暢清新,所選作雕刻的驢皮十分講究,只取驢前身的一個部位,經過加工、上漿,一張張透明度強、柔韌性好的原料就備好了。皮影分兩部:人物和砌末。人物由同插(頭部)和戳子(身子)組成。頭部有各色臉譜,如正面人物雕成鏤空臉,彎回形環(huán)勾眉眼,通天鼻梁,顯得俊朗、灑脫;反面人物則突出陰險狡詐的嘴臉,將眉目夸大,一幅老奸巨猾的壞樣兒;丑角在眼睛上加畫一個圓圈兒,表示詼諧輕佻。唐山皮影是小、生、髯、大、丑的天下,角色相當豐富,雕起來要繁而不亂,密而不雜。精細活兒必須精細刀法,拉刀、推刀、回轉、頓挫、明刀、暗刀,真是刀刀準、快、穩(wěn)。
操縱影人時,采用多人配合,主要操縱演員有兩個人。影臺右側操縱的人稱為“上線”,臺左邊操縱的人稱為“下線”,輔助操縱工作的人稱為“貼線”。對操縱的人統(tǒng)稱“拿線的”。支配影人動作的桿子有三根,在影人脖子上安的一根鐵條“主桿”,影人兩只手各安的一根鐵條叫“手桿”。主桿掌握影人的平衡和身子活動,如前進、后退、臥倒、跳、坐、翻、爬等動作,都是靠主桿來控制。主桿是用左手五指并攏滿把攥緊,要求握的牢固,可是舞動起來卻像一根雞毛那樣輕巧,所謂“握如千鈞,動似鴻毛”,這為的是使影人保持平衡。【原標題:皮與影的玄妙組合】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 作者:李悅 2008-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