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新鄉 >> 傳統文藝 >> 文藝賞析 >> 瀏覽新鄉

東張門村的文化符號——“小咚鼓”

2013/4/16 11:43:03 點擊數: 【字體:

東張門村的文化符號——“小咚鼓”
 

    《詩經·小雅·鼓鐘》中有言:鼓鐘欽欽,鼓瑟鼓琴。

    由此可知,關于鼓的歷史記載是悠久的,擊鼓傳遞信號,擊鼓鼓舞士氣,擊鼓祭祀神靈……鼓,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無可替代。2009年6月,“小咚鼓”藝術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使我們再次熱切地關注“小咚鼓”。

    2月9日,是農歷的正月初七,傳說是“火神爺”的生日。當天,迎著一場久違的瑞雪,記者在鳳泉區耿黃鄉東張門村初次感受了小咚鼓獨特的藝術風味,可謂耳目一新,韻味悠長。但要重新探討小咚鼓的歷史淵源,則要把時光倒回到從前……
 
東張門村的文化符號——“小咚鼓”
 
    相傳,武王伐紂,屯兵于此,設東、西、南3處帳篷,明洪武4年,山西洪桐縣人遷到此處,取名“東帳篷”,后因“帳篷”兩字不雅,易名“東張門”,即如今的東張門村。這個村的村民每年農歷正月初七,總要圍在一起共同慶祝“火神爺”的生日,祈禱“火神爺”保佑全家安全,不發生火災事故、祭祀和聯歡,而祭祀的方式就是敲小咚鼓。

    “小咚鼓”民間也稱“小腰鼓”、“套鼓”。關于名稱的由來,說法不一,大多是以鼓器敲響時發出的“咚咚聲”命名的,小咚鼓起源明代,從春秋戰國時期的戰鼓延續而來,演變成今天的“小咚鼓”。

    村里的老藝人說,明朝萬歷年間,東北有一個逃荒的人逃到他們村子,住在一個廟里,村民們可憐他,對他很好。晚上,他就把自己精通的《大得勝》、《小得勝》、《小二姐上樓》等22套鼓樂傳授給了村里的青年,一年多以后,他離開了村子,而此時村里的青年已經將這段鼓樂熟稔于心了。從此,小咚鼓成為東張門村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

    時至今日,這個傳說的真實性無從考證,可是它留給祖祖代代珍貴的藝術瑰寶卻被記錄和傳承了下來。

    小咚鼓盛行之初,曾在鳳泉區東張門、南張門、王門、陳堡等多個村子廣泛傳播,發展到現在,只有東張門村的小咚鼓鼓隊完整將這種民俗文化保存了下來。并且有記載的一件實物,即自明代保存下來的唯一的一個小咚鼓,鼓身上有清晰的二龍圖案。

    “無鼓不成大會,無鼓不成宴席。”這句俗語足以可見小咚鼓在當地民間文藝中的地位之高。按照當地習俗,敬“火神”的集會從農歷臘月三十開始,三更天,一聲炮起床,二聲炮集合、燒香敬火神,三聲炮起駕,集會正式開始,小咚鼓就是在這時候開始演出的。等到來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五僅在村子里亮一亮陣勢,只有到了初七“火神爺”的生日時,才會隆重演出,演出盛況空前,到農歷正月十五、十六演出則達到高潮,午夜時分在火神廟落架結束,以此表示對火神的敬畏。
鼓樂齊鳴,奏響的不僅僅是熱鬧喜慶,更是勞動人民用音樂語言訴說他們對豐收和幸福生活的渴望,祈求來年能夠安康、富足。

    據了解,小咚鼓藝術是按照嚴格的家族軌跡進行傳承的,在東張門村,只有牛姓傳人才能繼承這門技藝,如今,隨著傳承方式和小咚鼓發展現狀的改變,這門藝術的傳遞已經由典型的家傳轉為群眾傳承,只要對小咚鼓藝術感興趣,誰都可以學習。

    牛如順是小咚鼓藝術第8代傳人,今年已經50多歲了。他從十幾歲起,就跟隨父輩學敲小咚鼓,至今已有30多年的鼓齡。牛如順是小咚鼓世家,小時候,他的父親和爺爺經常在家里敲鼓,耳濡目染,漸漸地他就喜歡上了這門藝術。然而,小咚鼓并不好練,光是背鼓譜,就讓牛如順費盡了心思。

    一般的鼓節奏單一,只有一兩個段落,學習者背熟很容易。可小咚鼓的鼓譜共有22段,每一段的節奏不同,表達內容也不同,如果全部演奏完,需要半個小時,而如果接頭連續演奏,則要長達三四個小時的時間。

    “不光是時間長,那個年代,學鼓特別苦,因為鼓的數量太少,學習階段基本上挨不著鼓的邊兒。沒有鼓譜,全憑老一輩人口傳心授,一句一句地教,一句一句地記,教完后,接著沒日沒夜、不分場地地練習。就連晚上躺在床上的時候,也用雙手在肚皮上拍打練習,那段時間,滿腦子里想的全是鼓譜……”這種原始、枯燥的學鼓方法并沒有讓牛如順放棄,他不但堅持了下來,而且還做得很出色。

    小咚鼓鼓隊的演出形式主要是“涮街”,即在行進中演奏,鼓隊由27人組成,樂器配備由小鼓、小馬鑼和二鑼組成,二鑼是整支隊伍的“指揮”牛光武和張發余,他們同一年學敲鼓,又一同“出師”。

    “小咚鼓屬于省內稀有鼓類,樂曲特色鮮明、優美,或高亢、激越,或風趣幽默,或舒緩有致,表演古樸大方,姿態優美,鼓花多變,鼓樂通過音樂語言和演奏者的舞姿塑造藝術形象,生動活潑,富有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鼓譜規范、完整,完全符合樂理,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審美價值和精神價值。符合該地區既已形成的音樂欣賞習慣,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鄉土文化。”有關專家如此概括了小咚鼓。

    “小咚鼓藝術的最大特點是什么?還得是灑脫、豐富的上肢動作。”牛光武對擁有這門藝術很自豪,“其他的鼓都是直上直下地敲,手式上沒有任何變化,很死板,可小咚鼓不同,隊員手持鼓棒要在空中做出各種花樣兒,或畫圓圈,或畫弧線,豐富多彩,觀賞者看到的是變化多端的手法,聽到的是悅耳動聽的鼓聲,給人以美的享受。”

    “這也正是小咚鼓藝術的難點。敲鼓時,心中默讀鼓譜,手中玩著花樣兒,做到心手一致。”張發余還說,小咚鼓不論群體、個人都可以表演,不受場地的限制,便于表演,這也是其他鼓類樂器不具備的優勢。

    小咚鼓藝術是一套具有濃郁的北方民間樂曲特色的鼓樂,每段的演奏可塑性都很強,層次分明,各具特色,各段之間銜接緊密,渾然一體。

    然而,懂得并固守這份愛的人正變得越來越少。東張門村共有5000口人,會敲小咚鼓的只有30多人,而這30多人中,年齡最大的70多歲,最小的也有40多歲,小咚鼓隊員的老齡化現象凸顯。村子里的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賺錢了,沒有時間,加上現在新興事物多,小咚鼓藝術的段落復雜,不易掌握,年輕人也對這門藝術不太感興趣。

    民間藝術的可貴之處在于它的原汁原味,小咚鼓藝術盡管經歷了歲月長久的消蝕,可它的精髓仍然沒有改變。中央音樂學院的一名研究生傾心于小咚鼓藝術的魅力,兩年時間里,數十次來到東張門村,逐戶拜訪會敲小咚鼓的藝人,親自體驗學習小咚鼓的演奏技巧,最終完成了一篇出色的學術論文。

    小咚鼓藝術為閉塞的村莊帶來了生機和活力,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東張門村的村民們憑著堅定的信念和強烈的責任感,使祖祖輩輩延續著小咚鼓藝術的生命,他們對小咚鼓藝術深厚的情早已化為濃重的愛,成為村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名副其實的文化符號。

     難怪,就連那尚不會走路的孩子也對小鼓(撥浪鼓)愛不釋手呢!【原標題:東張門村的文化符號——“小咚鼓”】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原文化研究院 作者:李青春2012-12-2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